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概述 | 第11-17页 |
·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含义与特征 | 第11-12页 |
·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含义 | 第11页 |
·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特征 | 第11-12页 |
·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3页 |
·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协商型起诉的制度基础: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理论 | 第13-14页 |
·协商型起诉的文化基础:高度发达的契约自由观念 | 第14-15页 |
·协商型起诉的思想基础:刑事诉讼的效益理论 | 第15-17页 |
第2章 国外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考察与评析 | 第17-28页 |
·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 | 第17-21页 |
·辩诉交易概念、种类 | 第17-18页 |
·辩诉交易的具体内容 | 第18-19页 |
·美国辩诉交易的程序运作机理 | 第19-21页 |
·法国的庭前认罪答辩制度 | 第21-23页 |
·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立法动机 | 第21-22页 |
·庭前认罪答辩程序适用范围 | 第22页 |
·庭前认罪答辩程序运作机理 | 第22-23页 |
·意大利的依当事人的要求适用刑罚制度 | 第23-25页 |
·“依当事人的要求适用刑罚制度”立法背景 | 第23-24页 |
·意大利“依当事人的要求适用刑罚制度”适用范围 | 第24页 |
·“依当事人的要求适用刑罚制度”程序运作机理 | 第24-25页 |
·德国的刑事诉讼协商程序 | 第25-26页 |
·国外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确立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8-36页 |
·我国确立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必然要求 | 第28-29页 |
·提高刑事诉讼的社会效益的需要 | 第29-30页 |
·与我国的刑事政策相符合的要求 | 第30页 |
·完善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要求 | 第30-31页 |
·我国确立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可行性 | 第31-36页 |
·我国建立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具有实践基础 | 第31-33页 |
·我国建立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具有政策基础 | 第33页 |
·我国建立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具有观念基础 | 第33-34页 |
·相关司法制度的改革为控辩协商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第34-36页 |
第4章 我国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建构设想 | 第36-44页 |
·我国建构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应坚持的原则 | 第36-37页 |
·适度原则 | 第36页 |
·意思自治原则 | 第36-37页 |
·公正与效率相结合原则 | 第37页 |
·形式审查与实体审查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页 |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页 |
·我国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案件范围和适用条件 | 第37-40页 |
·我国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案件范围 | 第38-39页 |
·我国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39-40页 |
·我国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程序设计 | 第40-42页 |
·启动程序 | 第40-41页 |
·协商程序 | 第41页 |
·提交法院审核程序 | 第41页 |
·控辩协商程序的效力 | 第41页 |
·监督程序 | 第41-42页 |
·对控辩协商型起诉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42-44页 |
·内部监督 | 第42页 |
·外部监督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