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构成要件 | 第10-28页 |
·犯罪客体 | 第10-11页 |
·犯罪客观方面 | 第11-19页 |
·不作为是否构成本罪 | 第11-12页 |
·是否要求必须利用职务便利 | 第12-13页 |
·如何界定本罪中的“犯罪分子” | 第13-17页 |
·如何理解本罪中的“逃避处罚” | 第17-18页 |
·对向“犯罪分子亲属”通风报信、提供便利的评价 | 第18-19页 |
·犯罪主体 | 第19-26页 |
·对“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理解 | 第20-25页 |
·单位保卫人员、社区保安人员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 第25页 |
·看守所教导员能否成为本罪主体 | 第25-26页 |
·犯罪主观方面 | 第26-28页 |
·“明知”的认定 | 第26-27页 |
·犯罪目的 | 第27-28页 |
第2章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与近似罪的界限 | 第28-31页 |
·本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 | 第28-29页 |
·本罪与包庇罪、窝藏罪的界限 | 第29-30页 |
·本罪与泄漏国家秘密罪的界限 | 第30页 |
·本罪与放纵走私罪的界限 | 第30-31页 |
第3章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特殊形态 | 第31-37页 |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既遂形态 | 第31-33页 |
·既遂标准的理论争议 | 第31-32页 |
·本文观点 | 第32-33页 |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共犯形态 | 第33-34页 |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罪数形态 | 第34-37页 |
·本罪与受贿罪的竞合问题 | 第34-35页 |
·本罪与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竞合问题 | 第35-36页 |
·本罪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竞合问题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