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言 | 第10-11页 |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述 | 第11-16页 |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 监督员的选任 | 第12页 |
2. 监督职责 | 第12-13页 |
3. 监督工作程序 | 第13页 |
4. 监督保障 | 第13-14页 |
(三)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14-16页 |
1. 监督本质的民主性 | 第14页 |
2. 监督客体的明确性 | 第14页 |
3. 活动程序的严密性 | 第14-15页 |
4. 外部监督的独立性 | 第15页 |
5. 监督形式的丰富性 | 第15-16页 |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意义 | 第16-18页 |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利于人权保障 | 第16页 |
(二) 人民监督员制度利于司法公正和民主 | 第16-17页 |
(三) 人民监督员制度利于完善检察监督制度 | 第17页 |
(四) 人民监督员制度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公民的法律意识 | 第17-18页 |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与相关制度比较 | 第18-22页 |
(一) 美国大陪审团制度 | 第18-19页 |
1. 美国大陪审团制度的内容 | 第18页 |
2. 与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比较 | 第18-19页 |
(二) 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 | 第19-20页 |
1. 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的内容 | 第19页 |
2. 与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比较 | 第19-20页 |
(三) 相关制度的启示 | 第20-22页 |
1. 法律依据具有权威性 | 第20页 |
2. 代表主体具有普遍性 | 第20页 |
3. 法律地位具有独立性 | 第20-21页 |
4. 效力具有实效性 | 第21-22页 |
四、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相关规范性文件不足 | 第22页 |
(二) 监督程序不严密 | 第22-24页 |
1. 任职主体不规范 | 第22-23页 |
2. 监督程序不严谨 | 第23-24页 |
(三) 监督范围过于狭小 | 第24-25页 |
(四) 监督效力刚性缺失 | 第25-26页 |
五、完善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26-30页 |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定入法 | 第26页 |
(二) 规范人民监督员制度程序 | 第26-28页 |
1. 规范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人员选任 | 第26-27页 |
2. 规范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程序 | 第27-28页 |
(三) 扩大人民监督案件范围 | 第28-29页 |
(四) 强化人民监督员意见的效力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