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 民间的浮沉 | 第13-18页 |
| ·民间的内涵与意义 | 第13-14页 |
| ·民间文化的历史嬗变 | 第14-16页 |
| ·从抗战到文革观民间理念的浮沉 | 第15页 |
| ·文革后民间理念的苏醒与还原 | 第15-16页 |
| ·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民间选择 | 第16-18页 |
| ·在庙堂、广场、民间之间 | 第16页 |
| ·从庙堂、广场退守到民间活力的复兴 | 第16-18页 |
| 2 民间的发现:政治僵化的消解与民间活力的复兴 | 第18-23页 |
| ·新时期文学的解冻与转型 | 第18-20页 |
| ·“新启蒙运动”的民间政治力量 | 第19-20页 |
| ·“新启蒙文学”的民间文化资源 | 第20页 |
| ·民间生活的热爱与传统文化的坚守 | 第20-23页 |
| ·民间生活经历与民间文化想象 | 第21-22页 |
| ·民间文化滋养与民间传统坚守 | 第22-23页 |
| 3 民间的回归:自由人性的释放与传统文化的沉思 | 第23-37页 |
| ·精英身份的消解 | 第23-26页 |
| ·规避国家政治的革命话语 | 第24-25页 |
| ·关注市井社会的日常生活 | 第25-26页 |
| ·精神自由的释放 | 第26-31页 |
| ·爱和美的风俗人情 | 第27-28页 |
| ·真和善的民间伦理 | 第28-31页 |
| ·民间传统的反思 | 第31-37页 |
| ·民间技艺、民间习俗与传统文化 | 第31-32页 |
| ·民间陋习与民族畸形文化的温情揭露 | 第32-34页 |
| ·没落文化的批判中隐含对传统文化的欣赏 | 第34-37页 |
| 4 民间事象的内涵:传统文化的承袭与民间意象的表达 | 第37-44页 |
| ·民间事象的传承:从“捧角儿”到三寸金莲 | 第37-39页 |
| ·乡土小说的民间 | 第39-44页 |
| ·云、雨、月亮:隐含的情爱思想 | 第39-41页 |
| ·“当和尚”、“受戒”:健康的人性 | 第41-42页 |
| ·盂兰节、铜蜻蜓:自由的人性 | 第42-44页 |
| 5 民间意义: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民间生活的回归 | 第44-48页 |
| ·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日常生活的重建 | 第44-46页 |
| ·知识精英式的启蒙意识形态的突破 | 第46-48页 |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