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坝建基岩体开挖松弛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国内外拱坝建设 | 第13-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7-25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7-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 第31-47页 |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区域地质环境 | 第32-38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新构造运动与河谷形成演化 | 第34-38页 |
·坝址区地质环境 | 第38-47页 |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 第38-44页 |
·天然岸坡岩体卸荷特征 | 第44-47页 |
第3章 地应力场特征研究 | 第47-70页 |
·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47-50页 |
·区域应力场 | 第47-49页 |
·区域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49-50页 |
·坝址区高地应力现象 | 第50-54页 |
·坝址区地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地应力实测成果 | 第54页 |
·地应力量值及其分布特征 | 第54-57页 |
·地应力方向及其分布特征 | 第57页 |
·坝址区地应力场状态 | 第57-58页 |
·坝址区河谷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58-70页 |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58-61页 |
·河谷应力场演化特征 | 第61-67页 |
·现代河谷应力场及其基本特征 | 第67-70页 |
第4章 拱坝坝基开挖揭露工程地质条件 | 第70-86页 |
·拉西瓦坝基开挖特点 | 第70页 |
·拉西瓦坝基开挖前可利用岩体选择 | 第70-72页 |
·高拱坝坝基可利用岩体选择及其量化指标 | 第70-72页 |
·高拱坝坝基可利用岩体嵌深选择 | 第72页 |
·拉西瓦高拱坝坝基开挖揭露地质条件 | 第72-84页 |
·左岸坝肩 | 第73-78页 |
·右岸坝肩 | 第78-84页 |
·河床坝基 | 第84页 |
·开挖前后工程地质条件对比 | 第84-86页 |
第5章 高拱坝建基岩体开挖松弛机理研究 | 第86-116页 |
·高拱坝荷载作用特点及其对抗力体要求 | 第86-87页 |
·开挖卸荷岩体松弛机理及其探讨 | 第87-93页 |
·岸坡初始应力场与开挖卸荷应力场的二次调整 | 第87-88页 |
·开挖卸荷力学机制分析 | 第88-91页 |
·开挖卸荷变形破坏的微细观物质基础 | 第91-93页 |
·开挖卸荷岩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93-99页 |
·国内高拱坝坝基岩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93-95页 |
·拉西瓦高拱坝坝基岩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95-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卸荷松弛时间效应研究 | 第99-105页 |
·国内高拱坝建基岩体松弛时间效应 | 第99-102页 |
·拉西瓦高拱坝建基岩体松弛时间效应研究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开挖松弛成因类型研究 | 第105-116页 |
·卸荷回弹型 | 第105-107页 |
·结构松弛型 | 第107-108页 |
·开挖爆破型 | 第108-112页 |
·浅表时效型 | 第112-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高拱坝建基岩体开挖松弛分带研究 | 第116-162页 |
·松弛带判定的几种方法 | 第116-121页 |
·地质宏观判定 | 第116页 |
·物探测试方法 | 第116-119页 |
·室内岩石试验及现场岩体试验 | 第119-120页 |
·坝基岩体监测 | 第120页 |
·数值模拟法 | 第120-121页 |
·拉西瓦高拱坝建基岩体松弛分带研究 | 第121-150页 |
·拉西瓦高拱坝坝基松弛带测试方法 | 第121-122页 |
·建基岩体检测分析 | 第122-132页 |
·建基岩体松弛带确定 | 第132-146页 |
·松弛带厚度特征 | 第146-149页 |
·松弛程度 | 第149-150页 |
·建基岩体质量递变研究 | 第150-157页 |
·分级指标与方法 | 第150-152页 |
·建基岩体质量分级 | 第152-157页 |
·建基岩体力学参数 | 第157-162页 |
第7章 松弛岩体灌浆效果分析 | 第162-171页 |
·灌浆效果简要分析 | 第162-165页 |
·灌后松弛岩体恢复程度 | 第165-167页 |
·灌后其它检查 | 第167-169页 |
·钻孔录像 | 第167-168页 |
·孔内变模 | 第168-169页 |
·小结 | 第169-171页 |
结论 | 第171-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生产项目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