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关汉卿戏剧的文本内涵与文本结构分析 | 第14-25页 |
一、“历史”提供抒情的框架 | 第14-16页 |
(一) 以史为题材——“史实”与“虚构” | 第14-15页 |
(二) 历史框架,情感内涵 | 第15-16页 |
二、现实题材和以悲剧事件为主体的戏剧内容 | 第16-19页 |
(一) 现实题材剧创作情况与特点 | 第16-17页 |
(二) 从文本中的悲剧观照现实中的悲剧 | 第17-19页 |
(三) 喜剧文本描摹广泛的社会世态 | 第19页 |
三、雅俗共赏的戏剧形式与喜闻乐见的戏剧因素 | 第19-25页 |
(一) 符合市民趣味的情节推进和迎合情感发展的高潮安排 | 第19-20页 |
(二) 音容毕肖的人物形象 | 第20-22页 |
(三) 雅俗相济、俗不伤雅的语言艺术 | 第22-23页 |
(四) 悲剧精神与喜剧因素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历史文化、社会氛围与元代人的“前理解” | 第25-32页 |
一、元杂剧的体制、内容与前代文学 | 第25-26页 |
二、元初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对元代人“前理解”的影响 | 第26-32页 |
(一) 历史、现实与元代的时代精神 | 第26-27页 |
(二) 客观环境与元初世人心态 | 第27-30页 |
(三) 普遍性审美意识的形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关汉卿戏剧文本与读者反应分析 | 第32-38页 |
一、文化转型时期的戏剧 | 第32-34页 |
(一) 戏剧思想内容转变的文化背景 | 第32页 |
(二) 文化转型时期戏剧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变化 | 第32-33页 |
(三) 文化转型时期的戏剧创作者对观众(读者)反应的重视 | 第33-34页 |
二、关汉卿戏剧文本创作对读者反应的重视 | 第34-38页 |
(一) 读者审美趣味对文本内容与思想内涵的影响 | 第34页 |
(二) 人物形象塑造类型化、讽刺艺术手法迎合观众反应 | 第34-35页 |
(三) 悲转喜的情节结构和大团圆结局与观众反应 | 第35-36页 |
(四) 本色机趣的文本语言与市民的接受心理 | 第36页 |
(五) 戏剧舞台表演艺术对观众(读者)审美需求的迎合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关汉卿戏剧文本与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 | 第38-47页 |
一、剧作家创作与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 | 第38-40页 |
(一) “前理解”与“期待视野” | 第38-39页 |
(二) “期待视野”的构成与在接受过程中的变化 | 第39-40页 |
(三) 作家创作与读者期待视野 | 第40页 |
二、关剧创作的因循、革新与观众的期待视野 | 第40-47页 |
(一) 历史剧中的儒生美梦、英雄崇拜与观众审美期待 | 第40-41页 |
(二) 现实题材剧中的悲、喜剧因素与观众审美期待 | 第41-44页 |
(三) 才子佳人、士妓之恋模式的转变与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