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光伏发电的背景及其优势 | 第9页 |
·光伏发电的发展与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光伏发电的发展与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光伏发电的发展与现状 | 第10-11页 |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 第11-12页 |
·离网式发电系统的组成 | 第11-12页 |
·并网式发电系统的组成 | 第1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单相两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相关理论 | 第14-22页 |
·单相两级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组成 | 第14-15页 |
·前级 Boost 电路的理论研究 | 第15-18页 |
·Boost 电路的升压原理[15] | 第15-16页 |
·Boost 电路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的阻抗匹配原理 | 第16-17页 |
·Boost 电路中重要参数的设计 | 第17-18页 |
·后级并网逆变理论的研究 | 第18-21页 |
·逆变器工作原理[17] | 第18-20页 |
·SPWM 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0页 |
·后级并网逆变电路对前级 Boost 电路的影响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研究 | 第22-40页 |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光伏特性 | 第22-24页 |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光伏电池的特性曲线 | 第23-24页 |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方法的介绍 | 第24-33页 |
·恒压法(Constant Voltage Tracking, CVT) | 第24-25页 |
·短路电流法(Short-circuit Current Tracking) | 第25页 |
·开路电压法(Open-circuit Voltage Tracking) | 第25页 |
·扰动观测法(Perturbation and Observation method,P&O) | 第25-28页 |
·电导增量法 | 第28-29页 |
·模糊逻辑控制方法 | 第29-31页 |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 | 第31-33页 |
·各类型 MPPT 控制算法的优缺点及适应场合 | 第33-34页 |
·基于在线短路电流法和变步长滞环比较控制法的的双模式控制方法 | 第34-39页 |
·在线短路电流法 | 第34页 |
·滞环比较控制法的理论概述 | 第34-37页 |
·变步长的滞环比较控制法 | 第37页 |
·基于在线短路电流法和变步长滞环比较控制法的新型双模式 MPPT 法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光伏发电系统 MPPT 的仿真 | 第40-50页 |
·仿真工具 MATLAB/Simulink 的简介 | 第40页 |
·光伏电池的模型搭建及特性分析 | 第40-45页 |
·光伏阵列的仿真模型 | 第40-41页 |
·光伏电池的模型搭建 | 第41-43页 |
·光伏特性仿真系统及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MPPT 算法的仿真 | 第45-49页 |
·扰动观察法的 MPPT 算法仿真 | 第45-46页 |
·电导增量法的 MPPT 算法仿真 | 第46-47页 |
·基于在线短路电流法和变步长滞环比较控制法的双模式 MPPT 算法仿真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硬件实现平台的设计 | 第50-58页 |
·采样电路的设计 | 第50-53页 |
·直流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 第50-52页 |
·直流电压采样电路的设计 | 第52-53页 |
·Boost 电路的设计 | 第53-55页 |
·Boost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55页 |
·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55-56页 |
·TMS320LF2407A 处理器的概述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软件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58-61页 |
·扰动观察法最大功率跟踪流程图[56] | 第59-60页 |
·基于在短路电流法和变步长滞环比较控制法的双模式控制方法 | 第60-61页 |
·实验平台及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实验平台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总结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