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上编 | 第20-146页 |
第一章 宋人乐府观念及创作的继承与新变 | 第20-69页 |
第一节 乐府精神的溯源与典范的选择 | 第20-36页 |
一、上溯诗骚:宋人对乐府诗传统的新认识 | 第20-25页 |
二、追步唐人:宋人对前代乐府诗典范的选择与效法 | 第25-36页 |
第二节 声义之辨与雅正传统的追寻 | 第36-44页 |
一、乐府诗文本与音乐的疏离 | 第36-40页 |
二、重义与重声的统一 | 第40-42页 |
三、对雅乐及其歌辞的推重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崇古求新与徒诗化趋势 | 第44-69页 |
一、崇古求新的观念 | 第44-52页 |
二、古题拟作中的仿古与出新 | 第52-58页 |
三、新题乐府的因事立题与风格模拟 | 第58-64页 |
四、徒诗化的总体趋势 | 第64-69页 |
第二章 宋代乐府诗对古乐府美刺传统的发扬 | 第69-101页 |
第一节 美刺并重:士大夫之乐府精神 | 第69-79页 |
一、歌诗赞颂:雅颂传统的发扬 | 第70-75页 |
二、体贴民生:对唐代新乐府的传承 | 第75-79页 |
第二节 讽咏政事:士大夫的主体意识 | 第79-86页 |
一、针砭时政:空前的政治关怀 | 第80-84页 |
二、题材翻新:政治讽喻的发展 | 第84-86页 |
第三节 南渡、中兴时代精神的凸显 | 第86-101页 |
一、新题乐府的诗史合一 | 第87-93页 |
二、旧题乐府的全新寄托 | 第93-101页 |
第三章 宋代乐府诗对市民文化精神的接纳 | 第101-125页 |
第一节 乐府题材与市民文学的接轨 | 第101-112页 |
一、传奇小说的诗化表达 | 第102-107页 |
二、市井生活中的女性题材 | 第107-112页 |
第二节 市民文化精神渗透下的文人乐府 | 第112-125页 |
一、历史故实的故事性叙写 | 第112-117页 |
二、时人轶事的广泛入诗 | 第117-125页 |
第四章 宋代乐府诗对乡土风物的贴近书写 | 第125-146页 |
第一节 淳风乐土:乐府诗中乡村日常题材的开拓 | 第125-134页 |
一、士大夫视野中的乡村四时之乐 | 第126-130页 |
二、节令风俗之趣味:以《腊月村田乐府》为例 | 第130-134页 |
第二节 民歌体乐府的发展:《竹枝歌》的盛行 | 第134-146页 |
一、从《竹枝》到《橘枝》:地域化的风物描绘 | 第135-140页 |
二、怀古之思:《竹枝》体的文人化开拓 | 第140-146页 |
下编 | 第146-263页 |
第五章 宋代礼乐建设与沿革中的郊庙朝会歌辞制作 | 第146-196页 |
第一节 宋代礼乐建设与郊庙朝会制度演变 | 第147-164页 |
一、草创乐制:宋初的政治需求 | 第147-151页 |
二、规模底定:仁宗朝的雅乐建设 | 第151-157页 |
三、大乐之变:北宋中后期的礼乐改制 | 第157-159页 |
四、标举正统:高宗朝的兴亡续绝 | 第159-164页 |
第二节 两宋郊庙朝会歌辞主要作者考述 | 第164-176页 |
一、铺宣德美:皇帝御制歌辞 | 第164-171页 |
二、参施群祀:诸臣制作歌辞 | 第171-176页 |
第三节 郊庙朝会雅乐、歌辞的通用性 | 第176-196页 |
一、乐歌题名的承袭 | 第176-178页 |
二、雅乐载体的通用及对歌辞使用的影响 | 第178-183页 |
三、宋代郊庙朝会歌辞的文本特征 | 第183-196页 |
第六章 祠祀乐歌:地方祠祀规范化背景中的文人化写作 | 第196-220页 |
第一节 王朝对地方祠祀的控制与宋代祠祀乐歌创作 | 第196-202页 |
一、宋代地方祠祀的规范化 | 第196-199页 |
二、宋代祠祀乐歌创作概况 | 第199-202页 |
第二节 文人化写作与士大夫精神面貌的彰显 | 第202-214页 |
一、文人乐府对祠祀题材的关注 | 第202-209页 |
二、士大夫自发写作中的社会关怀 | 第209-214页 |
第三节 两宋祠祀乐歌对《楚辞》传统的继承 | 第214-220页 |
一、追配古人之颂 | 第215-218页 |
二、愤世疾邪之音 | 第218-220页 |
第七章 复古尚雅的宋代琴曲歌辞写作 | 第220-263页 |
第一节 宋代琴曲歌辞创作概况 | 第220-236页 |
一、琴曲三书所录宋代琴曲考略 | 第221-225页 |
二、宋代琴曲歌辞创作及其特点 | 第225-231页 |
三、宋代琴曲歌辞入乐考略 | 第231-236页 |
第二节 《琴操》拟作的复古精神 | 第236-249页 |
一、幽幽十琴操,可仆兰台些:宋人对韩愈《琴操》十首的尊崇 | 第236-240页 |
二、矧此古琴操,应和无以加:宋代《琴操》拟作详览 | 第240-249页 |
第三节 琴歌《醉翁吟》的演变轨迹 | 第249-263页 |
一、本事的源起与确立:以欧阳修为中心的《醉翁吟》写作 | 第250-254页 |
二、倚声为辞与体式的固化:苏轼《醉翁操》的影响 | 第254-259页 |
三、余韵:琴曲歌辞向词调的转变 | 第259-263页 |
结语 | 第263-265页 |
参考书目 | 第265-278页 |
后记 | 第278-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