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缩写表 | 第10-11页 |
| 目录 | 第11-15页 |
| 1 绪论 | 第15-28页 |
| ·药用植物秦艽的概况 | 第15-17页 |
| ·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 ·秦艽的主要有效成分 | 第16页 |
| ·秦艽中萜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及其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 ·秦艽的药理学研究 | 第17页 |
| ·龙胆苦苷的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 ·龙胆苦苷的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 ·龙胆苦苷的药理作用 | 第18页 |
| ·龙胆苦苷的提取分离与检测 | 第18-19页 |
| ·龙胆苦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9页 |
| ·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 ·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原理 | 第19-20页 |
| ·离子注入技术的特点 | 第20页 |
| ·低能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 | 第20-22页 |
| ·多形汉逊酵母的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 ·多形汉逊酵母的培养特性 | 第22-23页 |
| ·多形汉逊酵母的应用 | 第23页 |
| ·谷胱甘肽的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 ·本课题的目的 | 第24页 |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4页 |
|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多形汉逊酵母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25页 |
| ·N~+注入多形汉逊酵母条件的考察 | 第25页 |
| ·产龙胆苦苷工程菌的构建 | 第25页 |
| ·本课题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路线 | 第25-28页 |
| ·本课题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 ·本课题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本课题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拟采取的解决办法 | 第26-28页 |
| 2 多形汉逊酵母 DL-1 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28-38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 ·主要试剂与设备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29-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DTNB 法测定 GSH | 第30-31页 |
| ·温度对多形汉逊酵母 DL-1 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 ·初始 pH 对多形汉逊酵母 DL-1 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 ·变温分批发酵生产 GSH | 第31页 |
| ·高密度发酵生产 GSH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 ·DTNB 法测定 GSH | 第31-33页 |
| ·温度对 GSH 产量及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3页 |
| ·初始 pH 对 GSH 产量影响 | 第33-34页 |
| ·多形汉逊酵母 DL-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 ·变温调控分批发酵生产 GSH | 第35页 |
| ·高密度发酵生产 GSH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3 N~+注入多形汉逊酵母 DL-1 条件的考察 | 第38-46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 ·多形汉逊酵母的 N~+注入方法 | 第39页 |
| ·GSH 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39页 |
|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 ·ZnCl2抗性筛选物浓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 ·N~+注入能量及剂量的考察 | 第40页 |
| ·正突变率的测定 | 第40页 |
| ·GSH 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40-41页 |
| ·突变菌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抗性筛选物浓度的确定 | 第41页 |
| ·不同能量与剂量注入后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41-43页 |
| ·氮离子注入多形汉逊酵母 DL-1 的诱变效果 | 第43页 |
| ·谷胱甘肽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43-44页 |
| ·突变菌的传代稳定性试验 | 第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4 产龙胆苦苷酵母工程菌的构建 | 第46-65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6-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6-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 ·秦艽有效成分的定性检识 | 第48-49页 |
| ·龙胆苦苷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49页 |
| ·秦艽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9页 |
| ·酵母菌转化 | 第49页 |
| ·产龙胆苦苷工程菌的筛选 | 第49页 |
| ·研究内容 | 第49-52页 |
| ·定性检识方法的研究 | 第49-51页 |
| ·龙胆苦苷定量分析的方法学研究 | 第51页 |
| ·秦艽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1页 |
| ·多形汉逊酵母 DL-1 的注入与转化 | 第51页 |
| ·酵母菌平板培养与计数 | 第51-52页 |
| ·产龙胆苦苷工程菌的筛选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3页 |
| ·秦艽有效成分的初步定性检识 | 第52-54页 |
| ·TLC 法定性检测样品溶液中龙胆苦苷 | 第54-55页 |
| ·HPLC 法定量分析龙胆苦苷 | 第55-57页 |
| ·秦艽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57-58页 |
| ·重组酵母菌的平板培养与计数 | 第58页 |
| ·产龙胆苦苷工程菌筛选 | 第58-6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酵母工程菌发酵产物 | 第61-62页 |
| ·重组菌株稳定性试验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页 |
| ·展望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