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

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坡面水沙的影响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1页
   ·文献综述第17-27页
     ·植被与土壤侵蚀研究第17-18页
     ·林草治理措施与坡面水蚀研究第18页
     ·林草治理措施的抗侵蚀研究第18-19页
     ·土壤有机碳第19-21页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第21-24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第24-27页
   ·研究背景第27-28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29页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1-39页
   ·三峡库区概况第31-36页
     ·地质地貌特征第32页
     ·气候特征第32页
     ·水文水资源特征第32-33页
     ·土壤特征第33-34页
     ·植被特征第34-35页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第35-36页
   ·实验区概况第36-39页
     ·开县概况第36页
     ·试验小流域概况第36-39页
第三章 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第39-57页
   ·研究方法第39-40页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第39-40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40页
     ·数据处理第40页
   ·结果与分析第40-55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pH值的变化特征第40-41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第41-44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第44-50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第50-55页
   ·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第57-67页
   ·研究方法第57-58页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第57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57页
     ·数据计算第57-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4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的差异第58-60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差异第60-62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容重特征的差异第62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孔隙特征的差异第62-64页
   ·小结第64-67页
第五章 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第67-79页
   ·研究方法第68-69页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第68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68页
     ·数据计算第68-69页
   ·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差异第69-71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差异第71-73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分形维数(CDF)分析第73-75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分析第75-76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与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关系第76-77页
   ·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研究第79-97页
   ·研究方法第79-81页
     ·样地设置及样品采集第79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79-80页
     ·数据处理第80-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94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第81-82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第82-85页
     ·不同林草措施下土壤C/N第85-87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特征第87-91页
     ·不同林草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变化第91-94页
   ·小结第94-97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差异分析第94-95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的差异性分析第95-96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特征第96-97页
第七章 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对降雨侵蚀动力的影响第97-109页
   ·研究方法第97-99页
     ·样地选择与径流场设置第97-98页
     ·采样与方法第98-99页
     ·数据处理第99页
   ·结果与分析第99-105页
     ·降雨量分布特征第99页
     ·林草治理措施对坡面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第99-101页
     ·林草治理措施对坡面侵蚀产沙特征的影响第101-103页
     ·侵蚀动力与侵蚀产沙关系第103-104页
     ·林草治理措施治理坡面水蚀动力调控指标第104-105页
   ·小结第105-109页
第八章 三峡库区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特性、抗蚀性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相互作用关系第109-125页
   ·研究方法第109页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第109页
     ·样品分析方法第109页
   ·结果与分析第109-123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第109-110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第110-111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间的关系第111-112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活性碳的影响第112-113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第113-115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第115页
     ·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碳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第115-123页
   ·小结第123-125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9页
   ·主要结论第125-127页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127-128页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28-129页
     ·存在的问题第128页
     ·研究展望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会议和课题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表型、基因型和益生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长江上游鱼类体内多环芳烃的含量及饲料菲对中华倒刺鲃生态毒理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