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外语论文--英语论文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基于跨文化的视角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导论第15-3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5-20页
 (二) 文献综述第20-31页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1-32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2-33页
 (五) 研究内容、重难点与创新第33-37页
一、英语教学范式的本体追寻第37-55页
 (一) 范式的考辨第37-42页
  1.范式的界定第37-39页
  2. 范式的特点第39-40页
  3. 范式的内容维度第40-42页
 (二) 教学范式的内涵第42-49页
  1. 教学范式的界说第42-43页
  2. 教学范式的内容构成第43-44页
  3. 教学范式的特点第44-45页
  4. 教学范式和教学模式的辨析第45-48页
  5. 教学范式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关系第48-49页
 (三) 英语教学范式的内涵第49-55页
  1. 英语教学范式的界定第49-50页
  2. 英语教学范式的内容结构第50-51页
  3. 英语教学范式的特点第51-55页
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发展第55-99页
 (一)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新前我国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透视第57-61页
  1.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前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回顾第57-58页
  2.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前我国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第58-61页
 (二) 从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透视第61-67页
  1.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回顾第61-63页
  2.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第63-67页
 (三) 从1949年到199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历史透视第67-74页
  1. 从1949年到199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透视第67-71页
  2. 从1949年到199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第71-74页
 (四)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透视第74-80页
  1.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解析第74-76页
  2.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第76-80页
 (五)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透视第80-89页
  1.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分析第80-82页
  2.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及其评析第82-89页
 (六)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评析第89-99页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特点第90-93页
  2.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的跨文化思考第93-99页
三、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考察第99-125页
 (一)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分析第99-117页
  1. 基于文献的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分析第99-101页
  2. 基于个案的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状扫描第101-117页
 (二)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现存问题与探究第117-122页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缺失问题第117-119页
  2.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多元并存问题第119页
  3.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主流范式问题第119-120页
  4.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现存问题探究第120-122页
 (三)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现状的跨文化思考第122-125页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缺失第123页
  2. 决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文化因素缺失第123-125页
四、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的跨文化视角第125-193页
 (一) 跨文化理论第125-146页
  1. 跨文化研究的背景第125-126页
  2. 跨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第126-128页
  3. 文化和交际的关系第128-139页
  4. 跨文化交际能力第139-146页
 (二)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变革跨文化视角考量的必要性第146-147页
 (三) 我国中学英语作为外语学科的跨文化内涵第147-164页
  1. 语言的本质第147-154页
  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第154-158页
  3. 我国中学英语学科的跨文化特点第158-164页
 (四)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跨文化解读第164-180页
  1.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跨文化属性的缘起及其表现第164-169页
  2.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跨文化属性的文化自觉第169-180页
 (五)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的跨文化展望——文化-互动范式第180-193页
  1. 文化-互动范式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第181-182页
  2. 文化-互动范式的内涵解读第182-189页
  3. 文化-互动范式的特点第189-191页
  4. 文化-互动范式的优势第191-193页
五、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互动范式的实现路向第193-237页
 (一) 在教学主体上坚持教师文化自觉第193-198页
  1. 文化自觉的内涵探究第193-195页
  2. 教师文化自觉的内涵解析第195-196页
  3. 英语教师文化自觉的实现第196-198页
 (二) 在学科性质上坚持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第198-206页
  1. 工具理性视域下的英语学科性质第198-201页
  2. 人文理性视域下的英语学科性质第201-204页
  3. 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第204-206页
 (三) 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坚持学生发展取向第206-215页
  1. 教学价值取向第206-209页
  2. 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第209-214页
  3. 秉持发展取向的英语教学价值观第214-215页
 (四) 在教学目标上坚持立体性和生成性第215-220页
  1. 英语教学目标的特点第215-218页
  2. 把握英语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生成性第218-220页
 (五)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和文化的融合第220-231页
  1. 坚持语言知识和文化教学的内容观第221-222页
  2. 坚持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共现第222-231页
 (六)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动态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第231-234页
  1. 明晰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第231-232页
  2. 秉持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观念第232-234页
 (七) 在教学评价上坚持自我发展的英语教学评价第234-237页
  1. 自我发展评价观的产生第234-235页
  2. 自我发展评价的实现第235-237页
结语第237-23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9-257页
后记第257-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簡帛副詞研究
下一篇:中国学习者英语方位构式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