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

内切葡聚糖酶的酶库构建和酶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前言第10-17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纤维素基本介绍第11页
   ·纤维素酶第11-13页
     ·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催化机制第12-13页
     ·内切葡聚糖酶第13页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13页
   ·产纤维素酶菌株和纤维素酶基因的多样性第13-15页
   ·纤维素酶的基因工程改造第15页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内切葡聚糖酶的克隆与表达第17-33页
   ·引言第17页
   ·实验材料第17-21页
     ·克隆表达所用菌种及质粒第17页
     ·目的基因及来源菌种第17-19页
     ·仪器与试剂第19页
     ·主要生物试剂和化学试剂第19页
     ·主要溶液第19-21页
   ·实验方法第21-25页
     ·基因组的提取,引物设计,PCR第21-22页
     ·T载体连接第22页
     ·表达系统的构建第22-24页
     ·重组内切葡聚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第24页
     ·重组内切葡聚糖酶SDS-PAGE分析第24页
     ·酶活测定第24-25页
   ·结果与讨论第25-32页
     ·内切葡聚糖酶的数据库检索和筛选第25页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25-29页
     ·表达载体构建第29-31页
     ·重组菌株的诱导表达及内切葡聚糖酶酶活检测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重组内切葡聚糖酶的纯化与酶学性质的研究第33-45页
   ·引言第33页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实验材料第33页
     ·主要溶液第33页
     ·实验方法第33-35页
   ·结果与讨论第35-44页
     ·重组内切葡聚糖酶纯化第35-36页
     ·酶学性质表征第36-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融合基因的构建第45-53页
   ·引言第45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5页
     ·工程菌种及质粒第45页
     ·目的基因及菌种来源第45页
   ·实验方法第45-46页
     ·融合基因构建第45-46页
     ·融合蛋白表达与纯化第46页
     ·融合蛋白酶学性质表征第46页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酶蛋白含量第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融合基因设计第46-47页
     ·融合基因构建第47-48页
     ·融合蛋白表达与纯化第48-50页
     ·融合蛋白与非融合蛋白酶学性质比较第50-51页
     ·融合蛋白与非融合蛋白的酶活比较第51-52页
     ·动力学常数比较第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CEL5H蛋白表面静电势能模拟和耐盐性分析第53-59页
   ·引言第53页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计算机环境和分子模拟软件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58页
     ·Ce15H的序列分析第54-56页
     ·Ce15H表面静电势能分析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6章 纤维素酶的复配第59-64页
   ·引言第59页
   ·材料与设备第59页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59页
     ·纤维素酶第59页
   ·实验方法第59-60页
     ·CbhA的制备第59页
     ·底物再生纤维素(PASC)制备配制第59-60页
     ·内切葡聚糖酶与外切葡聚糖酶复配第60页
     ·内切葡聚糖酶与外切葡聚糖酶复配最佳协同条件第60页
     ·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三者复配第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63页
     ·内切葡聚糖酶与外切葡聚糖酶复配第60-61页
     ·内切葡聚糖酶与外切葡聚糖酶复配最佳协同条件第61-62页
     ·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三者复配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7章 结论及展望第64-66页
   ·论文总结第64-65页
   ·实验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细菌的筛选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结构的解析
下一篇:盐霉素高效生产菌种的高通量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