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变煤种运行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背景介绍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煤质特性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 第14-35页 |
·发电用煤的分类 | 第14-16页 |
·常用的动力煤特性 | 第16-17页 |
·无烟煤特性 | 第16页 |
·烟煤特性 | 第16页 |
·贫煤特性 | 第16页 |
·褐煤特性 | 第16-17页 |
·低质煤特性 | 第17页 |
·煤的工业分析特性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 第17-20页 |
·水分的影响 | 第17-18页 |
·挥发分的影响 | 第18-19页 |
·灰分的影响 | 第19页 |
·发热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煤的元素分析特性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 第20-23页 |
·煤的物理特性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 第23-26页 |
·煤的着火特性 | 第23-25页 |
·煤粉细度 | 第25页 |
·煤的可磨性 | 第25-26页 |
·灰分构成及其熔融性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 第26-28页 |
·燃煤特性对电厂经济性影响概述 | 第28页 |
·燃煤特性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 第28-31页 |
·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 Q4 | 第29页 |
·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Q3 | 第29-30页 |
·排烟热损失 Q2 | 第30-31页 |
·散热损失 Q5 | 第31页 |
·灰渣的热物理损失 Q6 | 第31页 |
·燃煤特性对辅机的影响 | 第31-34页 |
·燃煤特性对输煤设备的影响 | 第32页 |
·燃煤特性对磨煤机的影响 | 第32页 |
·燃煤特性对给煤机的影响 | 第32-33页 |
·燃煤特性对空气预热器的影响 | 第33页 |
·燃煤特性对静电除尘器(ESP)的影响 | 第33页 |
·燃煤特性对风机的影响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煤质对性能指标影响的综合性试验研究 | 第35-47页 |
·试验锅炉概况 | 第35-38页 |
·燃煤历史数据统计 | 第38-41页 |
·数学方法介绍——BP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第41-47页 |
·BP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2-43页 |
·正向传播 | 第43-44页 |
·反向传播 | 第44-46页 |
·BP 神经网络的训练策略及结果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煤质(种)变化对锅炉效率影响的建模分析 | 第47-58页 |
·影响锅炉效率的因素 | 第47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47-49页 |
·飞灰含碳量的预测模型 | 第49-52页 |
·飞灰含碳量预测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飞灰含碳量模型训练数据 | 第50页 |
·飞灰含碳量模型预测结果 | 第50-52页 |
·排烟温度的预测模型 | 第52-57页 |
·排烟温度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排烟温度模型训练数据 | 第53-55页 |
·排烟温度模型预测结果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煤种(质)变化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权重分析 | 第58-66页 |
·煤质影响的权重分析 | 第58-61页 |
·BP 网络输入节点的权重贡献率分析 | 第58-59页 |
·煤质对排烟温度影响的权重分析 | 第59-60页 |
·煤质对飞灰含碳量影响的权重分析 | 第60-61页 |
·煤质变化对机组的经济性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排烟温度的对供电煤耗提高的影响 | 第61页 |
·飞灰含碳量的对供电煤耗提高的影响 | 第61-62页 |
·多煤种配仓方式分析 | 第62页 |
·运行燃烧调整 | 第62-65页 |
·给煤机给煤量调整 | 第63-64页 |
·其他运行调整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总结 | 第66页 |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