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步探索时期(50 年代初期—60 年代初期) | 第14-22页 |
第一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综述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16-18页 |
一、 学习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 | 第16-17页 |
二、 各院校文理,本专科开设课程体现了差别性 | 第17-18页 |
三、 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目标 | 第18页 |
第三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不足 | 第18-20页 |
一、 缺乏经验和自主性 | 第18-19页 |
二、 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 第19-20页 |
三、 “教育革命”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曲折发展时期(60 年代中期—80 年代初期) | 第22-28页 |
第一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综述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课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 第23-24页 |
二、 重点突出毛泽东思想教育 | 第24页 |
三、 突出政治性,指导思想一度混乱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不足 | 第25-27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长期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 | 第25-26页 |
二、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篡改和歪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 | 第26-27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遭到严重破坏,形同虚设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稳定发展时期(80 年代中后期—90 年代初期) | 第28-34页 |
第一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综述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29-31页 |
一、 增加了思想品德课程,形成了“两课”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二、 教学内容日益贴近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实际 | 第30-31页 |
三、 注重从整体上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 第31页 |
第三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不足 | 第31-33页 |
一、 部分课程内容与中学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程重复 | 第31-32页 |
二、 改革的措施不系统不配套,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 | 第32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发展时期(90 年代中后期—21 世纪初期) | 第34-40页 |
第一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综述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35-37页 |
一、 突出了邓小平理论在“两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 第36页 |
二、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 第36-37页 |
三、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 | 第37页 |
第三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不足 | 第37-39页 |
一、 教学内容重复分散、整体性不强 | 第37-38页 |
二、 课程内容更新慢,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8页 |
三、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整合时期(21 世纪初—至今) | 第40-46页 |
第一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综述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41-43页 |
一、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容 | 第41-42页 |
二、 课程设置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 第42页 |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学科支撑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不足 | 第43-45页 |
一、 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多次重复 | 第43-44页 |
二、 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 | 第44页 |
三、 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充分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启示 | 第46-49页 |
一、 课程体系改革应反映时代发生的变化并和党的理论创新联系在一起 | 第46-47页 |
二、 应保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和内在衔接性 | 第47页 |
三、 应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建设 | 第47-48页 |
四、 应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 第48页 |
五、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