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美学思想及教育启示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1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3-16页 |
二、 康德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6-22页 |
(一) 康德的生平 | 第16-17页 |
(二) 康德美学思想的背景 | 第17-22页 |
1. 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2. 思想渊源 | 第18-22页 |
三、 康德的美学思想 | 第22-31页 |
(一) 超功利 | 第22-23页 |
1. 背景 | 第22页 |
2. 内容 | 第22-23页 |
(二) 美的理想 | 第23-26页 |
1. 自由美 | 第24页 |
2. 附庸美 | 第24-25页 |
3. 美的理想 | 第25-26页 |
(三) 美是道德的象征 | 第26-29页 |
1. 美与善的差异 | 第26-27页 |
2. 美与善的统一 | 第27-29页 |
(四) 人之美 | 第29-31页 |
1. 人的解放 | 第29页 |
2. 完美人格 | 第29-31页 |
四、 康德美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 第31-55页 |
(一) 让教育成为“教育” | 第31-37页 |
1. 教育中的功利 | 第31-34页 |
2. 教育要祛功利 | 第34-37页 |
(二) 教育要追求美的理想 | 第37-42页 |
1. 判断“美” | 第37-38页 |
2. 追寻“美” | 第38-40页 |
3. 回归“美” | 第40-42页 |
(三) 教育应尽善尽美 | 第42-46页 |
1. 向善 | 第43-45页 |
2. 向美 | 第45-46页 |
(四) 教育的毕生关怀 | 第46-55页 |
1. 人生完满 | 第46-50页 |
2. 人格完整 | 第50-55页 |
五、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