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国外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自愿失业理论和非自愿失业理论 | 第18-19页 |
·工作搜寻理论 | 第19-20页 |
·劳动力流动理论 | 第20-21页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21-22页 |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23页 |
·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大学生就业预期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政府职能的相关研究 | 第25页 |
·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总结和评价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 | 第27-36页 |
·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27-30页 |
·“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阶段(1950-1989 年) | 第27-29页 |
·由“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1990-2002 年) | 第29页 |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2003 年至今) | 第29-30页 |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及特征 | 第30-33页 |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含义 | 第30-32页 |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特征 | 第32-33页 |
·国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验借鉴 | 第33-35页 |
·政府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 第33-34页 |
·学校面向市场培养更有实效性的人才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成因研究 | 第36-49页 |
·高校教育模式落后 | 第36-40页 |
·专业设置不合理 | 第36-38页 |
·就业指导不足 | 第38页 |
·创业教育匮乏 | 第38-40页 |
·中国产业结构失衡 | 第40-43页 |
·二、三产业相对落后 | 第40-41页 |
·民营企业发展薄弱 | 第41-42页 |
·发展战略误区 | 第42-43页 |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衡 | 第43-46页 |
·地域性劳动力市场失衡 | 第44-45页 |
·部门性劳动力市场失衡 | 第45-46页 |
·大学生预期过高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 第49-61页 |
·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 第49-52页 |
·优化专业设置 | 第49-50页 |
·强化就业指导 | 第50-51页 |
·加强就业观教育 | 第51-52页 |
·用人单位科学化招聘和管理 | 第52-54页 |
·树立科学人才观 | 第52-53页 |
·注重人才合理使用 | 第53-54页 |
·构建公平竞争机制 | 第54页 |
·大学生自我调整和自我定位 | 第54-56页 |
·转变就业观念 | 第55-56页 |
·优化择业技巧 | 第56页 |
·优化和完善政府职能 | 第56-60页 |
·加大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 第56-57页 |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第57-59页 |
·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61-63页 |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趋势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