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二、选题由来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西部绝响”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白天不唱吃不饱,晚上不唱睡不着”——凉州贤孝 | 第17-19页 |
第二节 从宝卷到凉州宝卷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相“攻”而舞——“攻鼓子”乐舞 | 第20-24页 |
第二章 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的互文本性 | 第24-30页 |
第一节 凉州“贤孝”的故事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宝卷的曲牌与演唱内容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的互文本性 | 第26-30页 |
第三章 三种音乐文化的表演形式与音乐共性特色 | 第30-62页 |
第一节 三种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 | 第30-40页 |
一、凉州贤孝的表演形式 | 第30-31页 |
二、凉州宝卷的演唱仪式 | 第31-34页 |
三、胡“武”汉“舞”---“攻鼓子”乐舞的妆、鼓、演奏、阵势 | 第34-40页 |
第二节 三种音乐艺术的唱词特点与共性 | 第40-48页 |
一、字歪腔破”唱“贤”说“孝” | 第40-44页 |
二、宝卷的唱词格式特点 | 第44-46页 |
三、“攻鼓子”乐舞中的秧歌词特点 | 第46-47页 |
四、三者唱词的共性特征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三种音乐艺术的音乐特色 | 第48-57页 |
一、凉贤孝的音乐特点 | 第48-55页 |
二、凉州宝卷的音乐特点 | 第55-56页 |
三、“攻鼓子”乐舞中的“乐” | 第56-57页 |
第四节 三种音乐艺术的音乐共性 | 第57-62页 |
一、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的音乐共性 | 第57-59页 |
二、凉州贤孝与攻鼓子乐舞的音乐共性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66页 |
附录1 | 第66-70页 |
附录2 | 第70-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