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救国会的成立与“联合战线”的提出 | 第14-20页 |
(一) 救国会的成立 | 第14-16页 |
1.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 第14-15页 |
2.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 | 第15-16页 |
(二) “联合战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 第16-20页 |
1. 联合战线的提出 | 第16-17页 |
2. 联合战线的主要政治主张 | 第17-20页 |
二、 救国会的联合战线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异同分析 | 第20-36页 |
(一) 联合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倡导主体的异同 | 第20-25页 |
1. 倡导主体的同一性 | 第20-21页 |
2. 倡导主体的差异性 | 第21-22页 |
3. “联合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倡导主体的异同分析 | 第22-25页 |
(二) 联合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治主张上的异同 | 第25-31页 |
1. 政治主张的同一性 | 第25-29页 |
2. 政治主张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3. “联合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主张的异同分析 | 第30-31页 |
(三) 联合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组织方式上的异同 | 第31-36页 |
1. 组织方式的同一性 | 第31-32页 |
2. 组织方式的差异性 | 第32-35页 |
3. “联合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方式的异同分析 | 第35-36页 |
三、 救国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 | 第36-42页 |
(一) 救国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推动作用 | 第36-39页 |
1. 推动国民党改变其内外政策 | 第36-37页 |
2. 推动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积极抗日 | 第37-38页 |
3. 促进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完善 | 第38-39页 |
(二) 救国会“联合战线”的历史局限性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