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7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二)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1、社会规范理论 | 第10页 |
2、归因理论 | 第10页 |
3、强化理论 | 第10-11页 |
4、社会学习理论 | 第11页 |
(三) 以往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感恩的涵义 | 第11页 |
2、感恩的类型 | 第11-12页 |
3、大学生感恩现状研究 | 第12-17页 |
二、研究构想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五) 统计工具 | 第17-18页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18-21页 |
(一) 问卷维度的构建 | 第18页 |
(二) 问卷的初测 | 第18页 |
(三) 项目区分度分析 | 第18-19页 |
(四) 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19-21页 |
四、贵州省大学生感恩现状调查研究 | 第21-2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21-22页 |
(三) 研究工具 | 第22页 |
(四) 统计工具 | 第22页 |
(五)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1、贵州省大学生感恩状况的一般情况 | 第22页 |
2、贵州省大学生感恩状况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 第22-27页 |
五、讨论 | 第27-31页 |
(一)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7页 |
(二) 贵州省大学生的感恩状况 | 第27-31页 |
1、贵州省大学生感恩状况的一般情况 | 第27页 |
2、贵州省不同性别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 | 第27-28页 |
3、贵州省不同学校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 | 第28页 |
4、贵州省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 | 第28-29页 |
5、贵州省不同专业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 | 第29页 |
6、贵州省不同年级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 | 第29页 |
7、贵州省不同居住地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 | 第29页 |
8、贵州省是否接受过资助的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差异 | 第29-31页 |
六、教育对策 | 第31-33页 |
(一)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 | 第31页 |
(二) 要将大学生的感恩认知转化成为他们的报恩行为 | 第31-33页 |
七、本研究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 | 第37-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