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视角下中国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关于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现状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技术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关于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发展趋势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概述 | 第20-26页 |
·Web2.0 定义与内涵 | 第20-21页 |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分类 | 第22-23页 |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问答流程 | 第23-26页 |
第3章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传播学特征 | 第26-44页 |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传播要素 | 第26-29页 |
·传受主体 | 第26-27页 |
·传播内容 | 第27-28页 |
·传播渠道 | 第28页 |
·传播效果 | 第28-29页 |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传播特色 | 第29-39页 |
·双向交互性强 | 第29-31页 |
·依托搜索引擎,更新及时 | 第31页 |
·知识性传播为主,内容广泛 | 第31-33页 |
·传受互动,沟通形式多样 | 第33-34页 |
·原创性解答,声音多源 | 第34-36页 |
·依靠用户评价监督,力求客观 | 第36-37页 |
·提供知识管理服务,温故知新 | 第37-39页 |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传播方式 | 第39-44页 |
·作为知识交流市场的传播方式 | 第39-40页 |
·作为知识储存库的传播方式 | 第40-41页 |
·作为知识发布者的传播方式 | 第41-44页 |
第4章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功能 | 第44-52页 |
·挖掘隐性知识,丰富互联网信息资源 | 第44-45页 |
·即时发布科学信息,引导大众舆论 | 第45-47页 |
·鼓励全民参与,促进知识共享 | 第47-49页 |
·创新科普形式,提升民智 | 第49-52页 |
第5章 中国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发展中的问题 | 第52-63页 |
·问答质量不高 | 第54-57页 |
·答案准确度不高 | 第54-55页 |
·答案原创性不强 | 第55-56页 |
·答案与问题匹配度低 | 第56页 |
·广告信息令人反感 | 第56-57页 |
·问题解决、反馈速度不高 | 第57-58页 |
·问题重复、沉积现象严重 | 第57页 |
·反馈速度不高,反馈渠道有限 | 第57-58页 |
·功能定位模糊 | 第58-59页 |
·科学与娱乐比重失调 | 第58-59页 |
·标题惊悚,语言富有煽动性 | 第59页 |
·回答者参与度低 | 第59-60页 |
·把关力度低 | 第60-61页 |
·营销推广方式单一 | 第61-63页 |
第6章 互联网知识问答平台的传播策略 | 第63-72页 |
·提高问答质量 | 第63-66页 |
·提升问题解决的反馈速度 | 第66-67页 |
·完善奖励机制 | 第67页 |
·明确自身定位 | 第67-68页 |
·加强用户管理 | 第68-69页 |
·探索SNS 社区化路线 | 第69-70页 |
·加强营销推广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 第79-80页 |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与新闻实践目录 | 第80-81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