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反收购措施的障碍与突破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公司反收购措施及其正当性研究 | 第13-23页 |
·公司反收购措施 | 第13-19页 |
·公司收购 | 第13页 |
·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界定 | 第13-14页 |
·反收购措施类型 | 第14-19页 |
·预防性反收购措施及其运用 | 第14-18页 |
·抵御性反收购措施及其运用 | 第18-19页 |
·公司反收购措施的正当性分析 | 第19-23页 |
·反收购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 第19-20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0页 |
·反收购的价值判断 | 第20-23页 |
·反收购的积极性 | 第20-21页 |
·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潜在危害 | 第21-23页 |
第3章 反收购措施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实现的障碍 | 第23-29页 |
·我国反收购的市场环境及形成原因 | 第23-24页 |
·我国现行反收购法律规制的立法规定 | 第24-26页 |
·《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我国反收购法律规制的缺位造成反收购措施实现障碍 | 第26-29页 |
·立法态度较为模糊 | 第26页 |
·对反收购具体措施的规定不够明确、规范 | 第26页 |
·没有关于反收购决策权归属的明确规定 | 第26-28页 |
·目标公司董事会权利义务规定的缺失 | 第28页 |
·反收购事后纠纷解决机制的缺位 | 第28-29页 |
第4章 反收购措施在我国的实现途径 | 第29-37页 |
·反收购措施的法律规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29-32页 |
·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 第29-31页 |
·股东平等待遇原则 | 第31页 |
·限制目标公司董事会权力原则 | 第31页 |
·信息公开原则 | 第31-32页 |
·对我国反收购措施规制的构想 | 第32-37页 |
·各国对反收购措施的规定 | 第32-33页 |
·反收购措施决策权归属 | 第32页 |
·强制收购制度 | 第32-33页 |
·高官人员的忠诚义务和善管义务 | 第33页 |
·股东权受到侵害后的补救制度 | 第33页 |
·持股披露制度 | 第33页 |
·比较各国尤其是英美两国反收购立法的启迪 | 第33-34页 |
·在我国建立反收购规制的构想 | 第34-37页 |
·要约收购发生前的阶段 | 第34-35页 |
·要约已经发生阶段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