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一) 渗透式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10-11页 |
(二) 渗透式教育的特点研究 | 第11-12页 |
(三) 渗透式教育实施形式的探索性研究 | 第12页 |
(四) 我国学者对西方渗透式教育启蒙性研究 | 第12-13页 |
(五) 渗透式教育的功能性研究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渗透式教育概述 | 第15-21页 |
一、渗透式教育起源、发展 | 第15-16页 |
二、渗透式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 第16-18页 |
三、灌输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的关系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高校德育工作中需要渗透式教育 | 第21-27页 |
一、应对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变化的需要 | 第21-23页 |
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 第23-25页 |
三、改进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渗透式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 第27-31页 |
一、渗透式教育特点 | 第27-29页 |
(一) 教育过程和意图的内在隐蔽性 | 第27页 |
(二) 教育方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 第27-28页 |
(三) 实施的渐进性和心理的平等性 | 第28页 |
(四) 情感的愉悦性和效果的持久性 | 第28-29页 |
二、渗透式教育的特殊功能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实施渗透式教育的新形式探析 | 第31-41页 |
一、渗透式教育的实施形式 | 第31-35页 |
(一) 主体人格感召式 | 第31-32页 |
(二) 有益活动倡导式 | 第32-33页 |
(三) 环境氛围熏陶式 | 第33-34页 |
(四) 大众传媒牵引式 | 第34-35页 |
二、渗透式教育的实施原则 | 第35-36页 |
(一) 有意性原则 | 第35页 |
(二) 方向性原则 | 第35-36页 |
(三) 有效性原则 | 第36页 |
三、实施渗透式教育的新途径 | 第36-41页 |
(一) 强调开放式教育,着重将渗透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 | 第37页 |
(二) 倡导形象化教育,注重渗透式教育与各种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 第37-38页 |
(三) 培养自我教育,稳步实现渗透式教育的手段和目的 | 第38-39页 |
(四) 努力探索载体新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平台有效开展渗透式教育 | 第39-40页 |
(五) 重视学校制度化建设,加强高校管理工作以推动渗透式教育的发展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