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一、 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要求集约节约用地 | 第11页 |
二、 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打破传统的用地方式,实行集约节约用地 | 第11-12页 |
三、 云南省对建设用地方式的新探索为集约节约用地研究提供新的空间 | 第12-13页 |
四、适时开展建设用地集约评价具有实际价值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一、 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推行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 | 第14-15页 |
二、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15页 |
三、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关键 | 第15页 |
四、 对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第15-16页 |
五、 是引导土地利用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一) 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 第17-18页 |
(二) 理论研究 | 第18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一) 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 第19-21页 |
(二) 评价理论方法 | 第21页 |
(三) 实证研究 | 第21-22页 |
三、 简要述评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第一节 概念和内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 | 第27-30页 |
一、 区位理论 | 第27页 |
二、 地租理论 | 第27-28页 |
三、 替代理论 | 第28页 |
四、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8页 |
五、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8-29页 |
六、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9页 |
七、 系统学理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第一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现实背景 | 第30-31页 |
一、 粮食安全 | 第30页 |
二、 经济社会转型 | 第30页 |
三、 可持续发展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部驱动因素 | 第31-32页 |
一、 聚集效应 | 第31页 |
三、 聚集经济效应 | 第31页 |
二、 聚集不经济效应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外部驱动因素 | 第32页 |
一、 人地关系 | 第32页 |
二、 市场机制 | 第32页 |
三、 技术创新 | 第32页 |
第四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一、 宏观层次 | 第32-33页 |
二、 中观层次 | 第33页 |
三、 微观层次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云南省建设用地利用的基本形势研究 | 第34-45页 |
第一节 省域概况 | 第34-37页 |
一、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34页 |
二、 地形 | 第34-35页 |
三、 气候水文 | 第35页 |
四、 土壤植被 | 第35-36页 |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7-39页 |
一、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 第37页 |
二、 建设用地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42页 |
一、 2002-2009 年建设用地总量动态变化分析 | 第39-40页 |
二、 2002-2009 年各州(市)建设用地空间动态变化情况分析 | 第40-42页 |
(一) 建设用地总量 | 第40页 |
(二) 城乡建设用地 | 第40页 |
(三) 交通水利用地 | 第40页 |
(四) 其他建设用地 | 第40-42页 |
第四节 近年来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一、 人增地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加剧 | 第42页 |
二、 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对建设用地提出刚性需求 | 第42页 |
三、 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较低,建设用地粗放浪费现象较严重 | 第42-43页 |
第五节 建设用地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43-45页 |
一、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 第43页 |
二、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 第43-45页 |
(一) “十二五”规划时期,用地刚性需求,日益加剧土地供需矛盾 | 第43页 |
(二)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形势严峻 | 第43页 |
(三) 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发展战略为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提出新要求 | 第43-44页 |
(四)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载,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治理退化任务艰巨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第45-53页 |
第一节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5-46页 |
一、 科学性原则 | 第45页 |
二、 综合原则 | 第45页 |
三、 系统原则 | 第45页 |
四、 可测度原则 | 第45-46页 |
五、 区域差异原则 | 第46页 |
六、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 | 第46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取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一、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 | 第47页 |
二、 定量评价与定性描述结合 | 第47-48页 |
第四节 评价模型构建 | 第48-53页 |
一、 人均建设用地 | 第48页 |
二、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 | 第48-49页 |
三、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 | 第49页 |
四、 单位 GDP 交通用地 | 第49-50页 |
五、 单位 GDP 水利用地 | 第50-51页 |
六、 地均 GDP | 第51页 |
七、 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 | 第51页 |
八、 城镇工矿地均工业产值 | 第51-52页 |
九、 建设用地集约度综合评价模型 | 第52-53页 |
第六章 云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 | 第53-75页 |
第一节 指标权重确定、赋值与综合集约指数的确定 | 第53-55页 |
一、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3页 |
二、 评价指数赋值及综合集约指数确定 | 第53-54页 |
三、 建设用地集约度等别划分 | 第54-55页 |
第二节 云南省建设用地各集约度指标评价 | 第55-71页 |
一、 人均建设用地指数 | 第55-57页 |
二、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数 | 第57-59页 |
三、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数 | 第59-61页 |
四、 单位 GDP 交通用地指数 | 第61-63页 |
五、 单位 GDP 水利用地指数 | 第63-65页 |
六、 地均 GDP 指数 | 第65-67页 |
七、 城镇工矿地均工业产值指数 | 第67-69页 |
八、 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指数 | 第69-71页 |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度综合评价分析 | 第71-73页 |
第四节 云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73-75页 |
一、 整体集约度不高,且结构不合理 | 第73页 |
二、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且结构不合理 | 第73页 |
三、 农村建设用地分散、闲置问题严重 | 第73-74页 |
四、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缺失、政策不健全 | 第74页 |
五、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节地意识 | 第74-75页 |
第七章 云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保障措施 | 第75-81页 |
第一节 土地规划先行,发挥土地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 第75-76页 |
第二节 建立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严控建设用地标准 | 第76-77页 |
第三节 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 第77-78页 |
第四节 探索新型的建设用地方式,实现耕地保护和城镇发展“双赢” | 第78-79页 |
第五节 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建立健全长效集约节约用地机制 | 第79-80页 |
第六节 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高农村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 第80页 |
第七节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全社会集约用地的意识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第80-8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1-83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面 | 第82-83页 |
一、 进行微观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82页 |
二、 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82页 |
三、 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程度 | 第82页 |
四、 现代计算机运用和 GIS 技术的辅助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和奖励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