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云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1-14页
  一、 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要求集约节约用地第11页
  二、 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打破传统的用地方式,实行集约节约用地第11-12页
  三、 云南省对建设用地方式的新探索为集约节约用地研究提供新的空间第12-13页
  四、适时开展建设用地集约评价具有实际价值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7页
  一、 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推行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第14-15页
  二、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第15页
  三、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关键第15页
  四、 对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15-16页
  五、 是引导土地利用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第16-17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一) 概念及其内涵研究第17-18页
   (二) 理论研究第18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8-22页
   (一) 概念及其内涵研究第19-21页
   (二) 评价理论方法第21页
   (三) 实证研究第21-22页
  三、 简要述评第22-23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理论基础第26-30页
 第一节 概念和内涵第26-27页
 第二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第27-30页
  一、 区位理论第27页
  二、 地租理论第27-28页
  三、 替代理论第28页
  四、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第28页
  五、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28-29页
  六、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9页
  七、 系统学理论第29-30页
第三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第30-34页
 第一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现实背景第30-31页
  一、 粮食安全第30页
  二、 经济社会转型第30页
  三、 可持续发展第30-31页
 第二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部驱动因素第31-32页
  一、 聚集效应第31页
  三、 聚集经济效应第31页
  二、 聚集不经济效应第31-32页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外部驱动因素第32页
  一、 人地关系第32页
  二、 市场机制第32页
  三、 技术创新第32页
 第四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第32-34页
  一、 宏观层次第32-33页
  二、 中观层次第33页
  三、 微观层次第33-34页
第四章 云南省建设用地利用的基本形势研究第34-45页
 第一节 省域概况第34-37页
  一、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34页
  二、 地形第34-35页
  三、 气候水文第35页
  四、 土壤植被第35-36页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第36-37页
 第二节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第37-39页
  一、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第37页
  二、 建设用地结构分析第37-39页
 第三节 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第39-42页
  一、 2002-2009 年建设用地总量动态变化分析第39-40页
  二、 2002-2009 年各州(市)建设用地空间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第40-42页
   (一) 建设用地总量第40页
   (二) 城乡建设用地第40页
   (三) 交通水利用地第40页
   (四) 其他建设用地第40-42页
 第四节 近年来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第42-43页
  一、 人增地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加剧第42页
  二、 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对建设用地提出刚性需求第42页
  三、 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较低,建设用地粗放浪费现象较严重第42-43页
 第五节 建设用地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43-45页
  一、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第43页
  二、 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第43-45页
   (一) “十二五”规划时期,用地刚性需求,日益加剧土地供需矛盾第43页
   (二)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优质耕地资源的保护形势严峻第43页
   (三) 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发展战略为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提出新要求第43-44页
   (四)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载,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治理退化任务艰巨第44-45页
第五章 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第45-53页
 第一节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45-46页
  一、 科学性原则第45页
  二、 综合原则第45页
  三、 系统原则第45页
  四、 可测度原则第45-46页
  五、 区域差异原则第46页
  六、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第46页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取第46-47页
 第三节 评价方法第47-48页
  一、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第47页
  二、 定量评价与定性描述结合第47-48页
 第四节 评价模型构建第48-53页
  一、 人均建设用地第48页
  二、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第48-49页
  三、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第49页
  四、 单位 GDP 交通用地第49-50页
  五、 单位 GDP 水利用地第50-51页
  六、 地均 GDP第51页
  七、 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第51页
  八、 城镇工矿地均工业产值第51-52页
  九、 建设用地集约度综合评价模型第52-53页
第六章 云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第53-75页
 第一节 指标权重确定、赋值与综合集约指数的确定第53-55页
  一、 指标权重确定第53页
  二、 评价指数赋值及综合集约指数确定第53-54页
  三、 建设用地集约度等别划分第54-55页
 第二节 云南省建设用地各集约度指标评价第55-71页
  一、 人均建设用地指数第55-57页
  二、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数第57-59页
  三、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数第59-61页
  四、 单位 GDP 交通用地指数第61-63页
  五、 单位 GDP 水利用地指数第63-65页
  六、 地均 GDP 指数第65-67页
  七、 城镇工矿地均工业产值指数第67-69页
  八、 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指数第69-71页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度综合评价分析第71-73页
 第四节 云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73-75页
  一、 整体集约度不高,且结构不合理第73页
  二、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且结构不合理第73页
  三、 农村建设用地分散、闲置问题严重第73-74页
  四、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缺失、政策不健全第74页
  五、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节地意识第74-75页
第七章 云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保障措施第75-81页
 第一节 土地规划先行,发挥土地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第75-76页
 第二节 建立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严控建设用地标准第76-77页
 第三节 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77-78页
 第四节 探索新型的建设用地方式,实现耕地保护和城镇发展“双赢”第78-79页
 第五节 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建立健全长效集约节约用地机制第79-80页
 第六节 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高农村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第80页
 第七节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全社会集约用地的意识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第80-81页
第八章 结论第81-83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81-82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面第82-83页
  一、 进行微观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第82页
  二、 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第82页
  三、 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结合程度第82页
  四、 现代计算机运用和 GIS 技术的辅助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附录第86-87页
致谢第87-89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和奖励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坝区耕地保护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以芒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空间差异分析的云南省沿边境地区土地整理分区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