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eviations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5-50页 |
一 ZW10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1 ZW10与细胞分裂 | 第17-23页 |
·zw10突变体的表型 | 第17-19页 |
·ZW10蛋白的分布在细胞周期进程中的变化 | 第19页 |
·其它突变体对ZW10定位的影响 | 第19-21页 |
·PSCS | 第21-23页 |
2 ZW10与膜泡运输 | 第23-26页 |
·SNARE的分类 | 第23页 |
·Syntaxin18复合物及ZW10与RINT-1的表达 | 第23-25页 |
·膜泡运输和细胞周期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 RZZ复合物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1 RZZ复合物的鉴定 | 第27-29页 |
2 RZZ动力学 | 第29-30页 |
3 RZZ的受体 | 第30-31页 |
4 RZZ和Aurora B | 第31页 |
5 RZZ的功能 | 第31-35页 |
·招募dynein-dynactin复合物 | 第32页 |
·招募Mad1-Mad2复合物 | 第32-34页 |
·招募Spindly | 第34页 |
·维持有功能的纺锤体检验点 | 第34-35页 |
·参与染色体的向极运动 | 第35页 |
三 纺锤体检验点研究进展 | 第35-46页 |
1 动粒超微结构 | 第35-36页 |
2 动粒结合蛋白 | 第36-37页 |
3 SAC | 第37-38页 |
4 MCC | 第38-39页 |
5 APC/C抑制模型 | 第39-40页 |
6 检验点蛋白动力学 | 第40-41页 |
7 检验点机制 | 第41-44页 |
8 中期/后期运转 | 第44-46页 |
四 展望 | 第46-48页 |
五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48-50页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50-67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1 植物材料与种植条件 | 第50页 |
2 酶和试剂 | 第50页 |
3 质粒和菌株 | 第50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50-67页 |
1 本实验所用到的方法 | 第50-63页 |
·CTAB法提取DNA | 第50-51页 |
·Trizol法提取RNA | 第51页 |
·去除基因组DNA | 第51-52页 |
·反转录 | 第52页 |
·碱裂解法提质粒 | 第52-53页 |
·胶回收 | 第53页 |
·半薄切片 | 第53-54页 |
·染色体制片 | 第54页 |
·GUS染色 | 第54页 |
·原核表达 | 第54-55页 |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 | 第55-56页 |
·Western-blot | 第56页 |
·酵母双杂交 | 第56-58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58页 |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58页 |
·大肠杆菌转化 | 第58-59页 |
·农杆菌转化 | 第59页 |
·拟南芥转化 | 第59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59-61页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61页 |
·烟草瞬时转化 | 第61页 |
·拟南芥的杂交方法 | 第61-62页 |
·胚胎透明DIC观察 | 第62页 |
·亚历山大染色 | 第62页 |
·萌发分析 | 第62-63页 |
·根长测量 | 第63页 |
2 载体构建 | 第63-67页 |
·pBI101-AtZW10Pro-GUS | 第63页 |
·pCM1307-AtZW10-GFP | 第63-64页 |
·pCM1307-AtZW10-MYC | 第64页 |
·pCM1307-AtZW10-FLAG | 第64页 |
·p2300-AtZW10-GFP | 第64-65页 |
·RNAi载体 | 第65页 |
·酵母双杂载体 | 第65-66页 |
·pA7-AtZW10-YFP和pA7-AtZW10-CFP | 第66页 |
·pET-28b-AtZW10 | 第66页 |
·pGEX-4T-1-AtZW10 | 第66-67页 |
第三部分 结果 | 第67-78页 |
1 ZW10蛋白的多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 | 第67页 |
2 AtZW10蛋白原核表达与真核表达 | 第67页 |
3 AtZW10的表达模式 | 第67-68页 |
4 AtZW10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 | 第68-69页 |
5 AtZW10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和分析 | 第69页 |
6 AtZW10突变导致细胞分裂出现缺陷 | 第69-70页 |
7 AtZW10缺失轻微的影响花粉的发育 | 第70-71页 |
8 AtZW10缺失导致早期胚胎发育异常 | 第71-72页 |
9 AtZW10和MAG2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 第72-73页 |
10 双突分析 | 第73页 |
11 AtZW10是种子萌发的负调控因子 | 第73-75页 |
12 不同处理可调节AtZW10的表达 | 第75-76页 |
13 AtZW10对拟南芥的生长发育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 第76页 |
14 AtZW10 RNAi系列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第76-77页 |
15 AtZW10过表达系列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第77-7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8-86页 |
1 AtZW10在高等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是相当保守的 | 第78页 |
2 AtZW10的表达模式显示它可能具有多种功能 | 第78-79页 |
3 AtZW10蛋白在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第79-80页 |
4 AtZW10对拟南芥早期胚胎发育是十分重要的 | 第80-82页 |
5 AtZW10也许参与膜泡运输的进程 | 第82页 |
6 AtZW10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第82-84页 |
7 AtZW10的作用机制 | 第84页 |
8 zw10-2突变体表型不明显的可能原因 | 第84-8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图版1 ZW10同源蛋白的多序列比对 | 第101-102页 |
图版2 系统进化树 | 第102-103页 |
图版3 AtZW10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与Western杂交 | 第103-104页 |
图版4 在野生型拟南芥中AtZW10的表达模式 | 第104-105页 |
图版5 在野生型拟南芥中AtZW10启动子调控下的GUS表达分析 | 第105-106页 |
图版6 AtZW1Opro-GUS转基因植物花药GUS染色后的半薄切片 | 第106-107页 |
图版7 预测AtZW10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表达的情况 | 第107-108页 |
图版8 AtZW10蛋白跨膜预测 | 第108页 |
图版9 预测AtZW10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8-109页 |
图版10 AtZW10-YFP/CFP/GFP融合蛋白瞬时表达 | 第109-110页 |
图版11 AtZW10缺失突变体的分析 | 第110页 |
图版12 T-DNA插入突变体的表达分析 | 第110-111页 |
图版13 野生型和zw10-2突变体的有丝分裂 | 第111-112页 |
图版14 野生型和zw10-2突变体的减数分裂 | 第112-113页 |
图版15 CycB1-GUS在野生型和zw10-2突变体中的表达 | 第113-114页 |
图版16 对比野生型和zw10-2突变体的可育性 | 第114-115页 |
图版17 在zw10-2突变体中异常的胚胎发育 | 第115-116页 |
图版18 预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 第116-117页 |
图版19 AtZW10和MAG2蛋白的关系 | 第117-118页 |
图版20 双突和山梨醇处理时的萌发率 | 第118-119页 |
图版21 在胁迫条件下zw10-2突变体种子的萌发分析 | 第119-120页 |
图版22 在GA,ABA和PAC处理下zw10-2突变体种子的萌发分析 | 第120-121页 |
图版23 在糖处理条件下zw10-2突变体种子的萌发分析 | 第121-122页 |
图版24 RGL2和ABI5的表达 | 第122-124页 |
图版25 不同处理条件下AtZW10的表达 | 第124-125页 |
图版26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根长统计 | 第125-126页 |
图版27 胁迫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 第126-127页 |
图版28 GA,ABA和PAC处理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 第127页 |
图版29 糖处理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 第127-128页 |
图版30 不同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 第128-129页 |
图版31 盐处理以及全光照时拟南芥的生长 | 第129页 |
图版32 RNAi系列和过表达系列中AtZW10的表达 | 第129-130页 |
图版33 AtZW10 RNAi表型分析 | 第130-131页 |
图版34 拟南芥中AtZW10蛋白可能的功能模型 | 第131-132页 |
表1 zw10-2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132页 |
表2 突变体和野生型异常种子所占的比率 | 第132页 |
表3 突变体和野生型的种子密度 | 第132-133页 |
补充材料 | 第133-136页 |
图版S1 莲座叶数统计 | 第133页 |
图版S2 莲座叶长统计 | 第133-134页 |
图版S3 莲座叶宽统计 | 第134页 |
图版S4 莲座叶叶柄统计 | 第134-135页 |
图版S5 茎生叶数统计 | 第135页 |
图版S6 开花时间统计 | 第135-136页 |
图版S7 株高统计 | 第136页 |
附录 | 第136-146页 |
附录1 特异启动子-GUS/YFP载体图谱 | 第136-137页 |
附录2 稳定表达融合荧光蛋白载体图谱 | 第137-138页 |
附录3 真核蛋白杂交载体图谱 | 第138页 |
附录4 瞬时表达载体图谱 | 第138页 |
附录5 原核诱导表达载体图谱 | 第138-139页 |
附录6 酵母双杂载体图谱 | 第139-140页 |
附录7 RNAi载体图谱 | 第140-141页 |
附录8 AtZW10启动子序列与常用酶切位点 | 第141-142页 |
附录9 AtZW10 CDS序列与常用酶切位点 | 第142-143页 |
附录10 AtZW10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 第143-144页 |
附录11 实验中所用到的引物 | 第144-146页 |
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