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业哲学论纲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导论 | 第11-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1章 产业本质论 | 第18-33页 |
| ·马克思研究产业哲学的方法论预设 | 第18-21页 |
| ·产业与人的类本质 | 第21-24页 |
| ·产业直接导致人与动物的分野 | 第21-23页 |
| ·产业确证了人是类存在物 | 第23页 |
| ·产业规定了人的类特性 | 第23-24页 |
| ·产业与人的现实本质 | 第24-28页 |
| ·产业与人的自然本质 | 第25-26页 |
| ·社会本质是人同自然完成的统一 | 第26-28页 |
| ·产业与人的需求本质 | 第28-30页 |
| ·产业与本质三维度的统一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2章 产业异化论 | 第33-50页 |
| ·异化和产业异化 | 第33-36页 |
| ·异化、对象化和产业异化 | 第33-35页 |
| ·产业异化思想的由来 | 第35-36页 |
| ·产业异化的表现形式 | 第36-41页 |
| ·人与劳动过程的异化 | 第36-37页 |
| ·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 第37-38页 |
| ·人与类的异化 | 第38-39页 |
| ·人与人的异化 | 第39-40页 |
| ·人与自然的异化 | 第40-41页 |
| ·产业异化的根源和实质 | 第41-45页 |
| ·主体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制约 | 第41-42页 |
| ·机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应用 | 第42-43页 |
| ·人类社会自然分工的结果 | 第43-45页 |
| ·产业异化的实质 | 第45页 |
| ·异化的扬弃和人的解放 | 第45-49页 |
| ·树立以人为本的产业价值观 | 第46-47页 |
| ·对私有制度的彻底否定 | 第47-48页 |
| ·消灭旧有的自发的社会分工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3章 产业与机器批判 | 第50-67页 |
| ·机器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 | 第50-53页 |
| ·机器是现代产业的物质基础 | 第50-51页 |
| ·机器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第51-52页 |
| ·机器是发挥资本生产力的手段 | 第52-53页 |
| ·机器的使用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53-56页 |
| ·机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 第53-55页 |
| ·机器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第55-56页 |
| ·机器与分工 | 第56-59页 |
| ·机器对分工的双重作用 | 第56-58页 |
| ·分工促进了机器的产生与发展 | 第58-59页 |
| ·机器与科学 | 第59-61页 |
| ·机器是科技生产力的现实呈现 | 第59-60页 |
| ·自然科学使得机器在产业中广泛应用 | 第60-61页 |
| ·马克思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批判 | 第61-65页 |
| ·机器提高劳动强度 | 第61-62页 |
| ·机器延长工作日 | 第62-63页 |
| ·机器排斥和吸收劳动力 | 第63-64页 |
| ·机器改变劳动力的结构 | 第64页 |
| ·机器成为镇压工人的工具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4章 产业与制度批判 | 第67-77页 |
| ·产业制度是先进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 | 第67-71页 |
| ·产业制度的自发性与自觉性 | 第67-69页 |
| ·产业制度与人的本质 | 第69-71页 |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业制度的批判 | 第71-75页 |
| ·产业制度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 第71-72页 |
| ·产业制度与工厂法的建立 | 第72-73页 |
| ·产业制度与分工 | 第73-74页 |
| ·产业制度与科学 | 第74-75页 |
| ·产业制度与社会制度的辩证统一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