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个体精神转变对共同体精神再建的重要作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不足 | 第10-12页 |
1 时代背景与李渔何为李渔 | 第12-20页 |
·李渔生活的时代背景 | 第12-14页 |
·两朝交替施压于文人 | 第12-13页 |
·迎合形势写文托情 | 第13-14页 |
·李渔生活的文化背景 | 第14-16页 |
·个人主义替代儒家教化之趋势 | 第14-15页 |
·俗文学的需求 | 第15-16页 |
·李渔的独特性格特征 | 第16-20页 |
·迫于生计文风务实 | 第16页 |
·亦商亦儒的“山人清客” | 第16-18页 |
·获利、闲情两不误 | 第18-20页 |
2 李渔的女性观 | 第20-38页 |
·李渔的女性观话语权 | 第20-22页 |
·俗文学中的“向下”关怀 | 第20页 |
·女性观之于李渔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闲情偶寄》中李渔女性观的凸显 | 第21-22页 |
·重情 | 第22-25页 |
·“情能动物,况于人乎?” | 第22-23页 |
·同性之情 | 第23-25页 |
·当代社会的轻情 | 第25页 |
·男女平等思想 | 第25-27页 |
·重灵性,以技为上 | 第27-30页 |
·大男子视角下的内在关怀 | 第27-28页 |
·传道授业中的怜香惜玉 | 第28-30页 |
·重女德 | 第30-33页 |
·尊重自我选择的保节观 | 第30-31页 |
·董小宛、冒襄之情为李渔女德观佐证 | 第31-32页 |
·女德观源起与延续 | 第32-33页 |
·当代社会的女德观 | 第33页 |
·内外兼修,内美为上 | 第33-38页 |
·修容的重要性 | 第33-35页 |
·内美的第一性 | 第35-38页 |
3 李渔女性观特点 | 第38-45页 |
·大男子主义立场下的女性观 | 第38-40页 |
·首倡女子教化观 | 第40-42页 |
·社会风俗结构的反映 | 第42-45页 |
结束语 共同体精神的新的建构方式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