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1-12页 |
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 琯溪蜜柚汁胞粒化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琯溪蜜柚的生产现状 | 第18-19页 |
·柑橘汁胞粒化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品种及树种特性 | 第19页 |
·营养物质的变化与转移 | 第19-20页 |
·果胶甲脂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变化 | 第20页 |
·活性氧代谢 | 第20页 |
·矿物质 | 第20页 |
·内源激素 | 第20-21页 |
·琯溪蜜柚汁胞粒化原因研究概述 | 第21-23页 |
·汁胞粒化与品种及树种特性的关系 | 第21页 |
·解剖学观察 | 第21-22页 |
·与木质化密切相关的物质和酶 | 第22页 |
·矿质营养物质与粒化关系 | 第22-23页 |
·内源激素与汁胞粒化的关系 | 第23页 |
·降低粒化的调控措施 | 第23页 |
2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MRNA 差别显示原理 | 第24-25页 |
·MRNA 差异显示技术的优越性、不足及解决方法 | 第25-27页 |
·MRNA 差别显示法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 第27-30页 |
·筛选和克隆目的基因,开展转基因育种 | 第27页 |
·发育基因的克隆 | 第27-28页 |
·逆境胁迫基因的克隆 | 第28-29页 |
·探讨雄性不育的机理 | 第29页 |
·春化作用与光周期反应的研究 | 第29页 |
·激素诱导基因的分离 | 第29页 |
·成熟基因的分离 | 第29-30页 |
·MRNA 差异显示法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 第30页 |
3 本项目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0-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研究目标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琯溪蜜柚果实成熟过程中汁胞粒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第33-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果实汁胞粒化指数评价 | 第34页 |
·H_2O_2 和MDA 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内源抗氧化物质(AsA、GSH)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活性氧清除酶(POD、SOD、CAT)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木质素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果实汁胞粒化情况 | 第36页 |
·H_2O_2 和MDA 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中ASA、GSH 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活性氧清除酶(POD、SOD、CAT)活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琯溪蜜柚汁胞粒化过程中细胞结构的研究 | 第42-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琯溪蜜柚汁胞的发生和发育及其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 | 第42-44页 |
·未粒化汁囊的内部构造及其形态特征 | 第44页 |
·粒化的汁囊外形与内部结构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图版说明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琯溪蜜柚果实成熟过程中汁胞粒化与矿物质的关系 | 第47-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方法 | 第47-52页 |
·果实汁胞粒化指数评价 | 第47页 |
·氮的测定 | 第47-48页 |
·磷的测定 | 第48-49页 |
·钾、钙、镁、铜、锌的测定 | 第49-50页 |
·硼的测定 | 第50-51页 |
·镍的测定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果实汁胞粒化情况 | 第52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氮、磷含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钙、钾含量的变化 | 第53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锌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硼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镁含量的变化 | 第55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铜、镍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与汁胞粒化的关系 | 第58-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8-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果实汁胞粒化情况 | 第60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GA_3 浓度的变化 | 第60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ABA 浓度的变化 | 第60-61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IAA 浓度的变化 | 第61页 |
·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ZR 浓度的变化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琯溪蜜柚汁胞MRNA 差异显示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64-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4-66页 |
·植物材料 | 第64页 |
·试剂 | 第64页 |
·试剂盒、酶和Marker | 第64-65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65-66页 |
·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琯溪蜜柚汁胞总RNA 的提取与纯化方法的建立 | 第66-67页 |
·总RNA 的电泳分析与含量测定 | 第67页 |
·DD-RT-PCR 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67-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6页 |
·琯溪蜜柚汁胞总RNA 的产量和质量检测 | 第69-70页 |
·DD-RT-PCR 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70-73页 |
·逆转录反应中总RNA 用量对DD-RT-PCR 的影响 | 第70页 |
·dNTP mix 浓度对DD-RT-PCR 的影响 | 第70-71页 |
·单引物浓度对DD-RT-PCR 的影响 | 第71-72页 |
·Taq DNA 聚合酶浓度对DD-RT-PCR 的影响 | 第72页 |
·DD-RT-PCR 引物筛选 | 第72-73页 |
·琯溪蜜柚汁胞不同发育时期差异CDNA 片段条带的获得 | 第73-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七章 琯溪蜜柚汁胞发育相关差异基因CDNA 片段的克隆 | 第78-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3页 |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试剂盒、酶和MARKER | 第78页 |
·菌株和克隆载体 | 第78页 |
·试验方法 | 第78-83页 |
·差异片段的回收 | 第78-79页 |
·回收差异片段的二次PCR 扩增与产物回收 | 第79页 |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79页 |
·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 | 第79-80页 |
·重组体的筛选 | 第80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80-81页 |
·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81页 |
·测序和序列分析 | 第81页 |
·差异片段假阳性的进一步排除 | 第81-8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3-95页 |
·差异片段二次PCR 扩增 | 第83-84页 |
·差异片段二次PCR 回收产物的克隆 | 第84-85页 |
·差异CDNA 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85-94页 |
·反向NORTHERN 杂交进一步确认阳性差异表达的片段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98页 |
第八章 琯溪蜜柚汁胞发育过程中部分差异基因CDNA 全长的克隆 | 第98-11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8-104页 |
·材料 | 第98-99页 |
·试验材料 | 第98页 |
·试验试剂 | 第98-99页 |
·方法 | 第99-104页 |
·琯溪蜜柚总RNA 的提取 | 第99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99-100页 |
·琯溪蜜柚Miyou22 cDNA 保守区的分离 | 第100-101页 |
·5'RACE | 第101-104页 |
·PCR 产物的回收纯化、连接、转化、重组体鉴定、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10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6页 |
·琯溪蜜柚粒化汁胞发育相关基因全长CDN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04-111页 |
·琯溪蜜柚Miyou22 基因保守区cDN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04-105页 |
·琯溪蜜柚Miyou22 基因5'RACE 产物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05-107页 |
·琯溪蜜柚Miyou22 基因cDNA 全长序列的获得与序列分析 | 第107-111页 |
·琯溪蜜柚未粒化汁胞相关基因全长CDNA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11-116页 |
·琯溪蜜柚Miyou1 基因5'RACE 产物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11-113页 |
·琯溪蜜柚Miyou1 基因cDNA 全长序列的获得与序列分析 | 第113-116页 |
3 讨论 | 第116-118页 |
第九章 总结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总结 | 第118-119页 |
·后续工作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附录 琯溪蜜柚汁胞粒化图 | 第128-12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