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1 中医对慢性肾盂肾炎的认识 | 第8-19页 |
·关于病名与临床特征 | 第8页 |
·病因病机与临床治疗 | 第8-19页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盂肾炎的认识 | 第19-26页 |
·易感因素 | 第19-20页 |
·发病机制 | 第20-23页 |
·临床表现 | 第23页 |
·现代医学的临床治疗现状 | 第23-2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6-32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入组条件 | 第26页 |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纳入标准 | 第27页 |
·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2 观察指标 | 第28页 |
·安全性观测 | 第28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28页 |
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8-29页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9页 |
5 结果 | 第29-32页 |
·中医症状疗效结果 | 第29页 |
·中医症候疗效积分结果 | 第29-30页 |
·治疗前后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 | 第30页 |
·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 | 第30页 |
·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结果 | 第30-31页 |
·安全评价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40页 |
1 慢性肾盂肾炎(劳淋)脾肾两虚型的发病机制 | 第32页 |
2 “假后天以济先天”治疗脾肾两虚型肾盂肾炎的依据 | 第32-36页 |
3 治疗组方 | 第36-40页 |
·各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 第36-38页 |
·组方及治疗分析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