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8页 |
第一章 元代公案剧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第二章 元代“魂显”、“梦示”类公案剧剧目考 | 第11-17页 |
第三章 元代“魂显”、“梦示”类公案剧成因 | 第17-26页 |
一、 元代的社会状况是此类公案剧写作的现实依据和推动因素 | 第17-21页 |
(一) 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有苦难诉有冤难申 | 第17-18页 |
(二) 权豪势要为非作歹,与官府沆瀣一气 | 第18-19页 |
(三) 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 第19-21页 |
二、 鬼神信仰、占梦文化传统是此类公案剧产生的心理基础 | 第21-26页 |
(一) 鬼神信仰与元代公案剧 | 第21-22页 |
(二) 古老的占梦文化与元代公案剧 | 第22-24页 |
(三) 公案剧插入鬼魂显灵、梦示这样的情节原因及意义总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元代“魂显”、“梦示”公案剧悲剧性表现 | 第26-30页 |
一、 悲喜交错,苦乐相谐的结构特征 | 第26-28页 |
二、 “中和之美”、“道德之美”的审美特征 | 第28-30页 |
第五章 元代“魂显”、“梦示”类公案剧艺术特色 | 第30-42页 |
一、 形象塑造类型化手法 | 第30-37页 |
(一) 鬼魂形象人化 | 第30-34页 |
(二) 清官的神化、平民化 | 第34-35页 |
(三) 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小丑化 | 第35-37页 |
二、 语言简练通俗,语肖其人 | 第37-38页 |
三、 情节安排 | 第38-42页 |
(一) 故事情节设置特点 | 第38-39页 |
(二) “大团圆”式的结局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谢辞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