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3-23页 |
| ·InSAR用于地震形变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基于大地测量形变数据的断层参数反演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 第26-58页 |
| ·雷达遥感 | 第26-35页 |
| ·雷达特性 | 第26页 |
| ·真实孔径侧视雷达(Side Looking Radar) | 第26-29页 |
| ·合成孔径雷达(SAR) | 第29-31页 |
|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SAR Image) | 第31-35页 |
| ·InSAR技术 | 第35-44页 |
| ·InSAR高程测量 | 第35-38页 |
| ·InSAR形变测量原理 | 第38-40页 |
| ·D-InSAR方法 | 第40-41页 |
| ·D-InSAR处理流程 | 第41-44页 |
| ·InSAR形变测量主要误差分析 | 第44-56页 |
| ·SAR信号与干涉相位统计分析 | 第44-49页 |
| ·失相干误差 | 第49-53页 |
| ·基线估计误差 | 第53-54页 |
| ·大气效应影响 | 第54-55页 |
| ·地形误差 | 第55页 |
| ·相位解缠误差 | 第55-56页 |
| ·地理编码误差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融合多平台InSAR数据获取拉奎拉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 | 第58-74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解算方法 | 第59-62页 |
| ·考虑南北方向形变贡献的三维形变解算 | 第59-61页 |
| ·不考虑南北方向形变贡献的三维形变解算 | 第61-62页 |
| ·模拟实验 | 第62-65页 |
| ·拉奎拉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 | 第65-72页 |
| ·数据选取及InSAR处理 | 第66-69页 |
| ·同震三维形变解算 | 第69-71页 |
| ·结果精度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四章 介质分层对同震形变模拟影响定量分析 | 第74-102页 |
| ·引言 | 第74-75页 |
| ·Okada各向同性、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 | 第75-80页 |
| ·点源位错模型 | 第76-77页 |
| ·有限矩形源模型 | 第77-80页 |
| ·地壳分层模型 | 第80-82页 |
| ·介质分层影响分析 | 第82-100页 |
| ·走向滑动断层 | 第83-86页 |
| ·倾向滑动断层 | 第86-91页 |
| ·斜向滑动断层 | 第91-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五章 利用PALSAR获取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滑动分布反演 | 第102-116页 |
| ·引言 | 第102-103页 |
| ·地质背景与地震实地调查 | 第103页 |
| ·InSAR数据处理 | 第103-106页 |
| ·断层同震滑动反演 | 第106-112页 |
| ·形变场重采样 | 第107页 |
| ·反演方法 | 第107-108页 |
| ·固定滑动角的分布反演 | 第108-109页 |
| ·不固定滑动角的分布反演 | 第109-112页 |
| ·反演结果分析 | 第112-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 第六章 基于介质分层模型的拉奎拉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 第116-126页 |
| ·引言 | 第116页 |
| ·地质背景 | 第116-117页 |
| ·形变观测数据 | 第117-119页 |
| ·均匀滑动反演 | 第119-121页 |
| ·基于介质分层模型的非均匀滑动分布反演 | 第121-124页 |
| ·介质分层模型 | 第121页 |
| ·非均匀滑动分布反演 | 第121-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26-12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7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7-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