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磨抛机床控制软件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数控系统发展状况 | 第8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 | 第8-10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定义 | 第8-9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9-10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开放式数控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混联机床的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实施方案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机床控制系统的研究 | 第15-27页 |
·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5-18页 |
·机床本体结构 | 第15-16页 |
·机床的磨抛工具系统 | 第16-17页 |
·机床的工作原理 | 第17页 |
·叶片的加工路径 | 第17-18页 |
·机床的主要指标 | 第18页 |
·机床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18-19页 |
·PMAC多轴运动控制器 | 第19-26页 |
·Turbo PMAC2的组成结构 | 第20页 |
·Turbo PMAC2的DPRAM介绍 | 第20-23页 |
·Turbo PMAC2相关参数的设定 | 第23-24页 |
·PMAC的软件介绍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插补 | 第27-47页 |
·插补原理概述 | 第27页 |
·插补的定义 | 第27页 |
·插补算法的分类 | 第27页 |
·传统插补算法的缺点 | 第27-28页 |
·NURBS曲线 | 第28-32页 |
·NURBS插补的提出 | 第28-29页 |
·NURBS方法的优缺点 | 第29页 |
·NURBS曲线的定义 | 第29-31页 |
·NURBS曲线的性质 | 第31-32页 |
·NURBS曲线的导矢计算 | 第32页 |
·NURBS插补 | 第32-41页 |
·NURBS插补的概念 | 第32-34页 |
·恒速的NURBS插补算法 | 第34-38页 |
·控制弓高误差的自适应NURBS插补算法 | 第38-40页 |
·恒定去除率NURBS曲线插补算法 | 第40-41页 |
·加减速控制 | 第41-46页 |
·加减速控制方法 | 第41-42页 |
·S曲线加减速控制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研究与开发 | 第47-58页 |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及功能 | 第47-50页 |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 第47-48页 |
·控制系统的软件功能 | 第48-50页 |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 第50页 |
·Windows XP操作平台 | 第50页 |
·Visual C++6.0程序开发工具 | 第50页 |
·Windows操作系统的多线程技术 | 第50-54页 |
·程序、进程和线程 | 第50-51页 |
·多线程技术 | 第51-54页 |
·控制系统线程的总体设计 | 第54-55页 |
·动态链接库在系统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动态链接库介绍 | 第55页 |
·利用动态链接库实现上下位机的通信 | 第55-56页 |
·人机交互界面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机床的实验研究 | 第58-64页 |
·实验平台 | 第58-59页 |
·三种NURBS插补算法的加工误差比较 | 第59-60页 |
·磨抛实验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