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工程地震论文

强震作用下青川县桅杆梁斜坡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第1章 前言第12-26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斜坡在强震作用下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13-23页
       ·斜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现状第14-16页
       ·斜坡在地震下失稳机理研究现状第16-18页
       ·斜坡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第18-23页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第23页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26-38页
   ·区域地质构造动力背景第26-32页
     ·大地构造部位与构造格局第26-27页
     ·地球物理及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第27-29页
     ·区域地壳构造运动特征第29页
     ·区域地壳岩体应力-形变作用的总体特征第29-30页
     ·地震活动第30-32页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第32-37页
     ·地形地貌第32-34页
     ·地层岩性第34-35页
     ·地质构造第35-36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36页
     ·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斜坡结构分区及强震下变形破裂特征第38-48页
   ·斜坡结构分区特征第38-42页
   ·斜坡在强震作用下变形破裂特征第42-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研究区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分析第48-66页
   ·汶川地震特征第48页
   ·地震力作用特征第48-53页
     ·地震波传播特征第48-51页
     ·地震波的动力作用特征第51-53页
   ·影响斜坡动力响应的因素分析第53-59页
     ·地形地貌的影响第53-54页
     ·地质构造的影响第54-55页
     ·斜坡岩性组合的影响第55-56页
     ·岩体结构类型的影响第56-58页
     ·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第58页
     ·地应力的影响第58页
     ·地震动荷载条件的影响第58-59页
   ·桅杆梁斜坡在强震及余震作用下动响应特征分析第59-64页
     ·强震下斜坡动响应特征分析第60-63页
       ·坡形放大效应第60-61页
       ·高程放大效应第61页
       ·坡度放大效应第61页
       ·坡体结构及岩性组合放大效应第61-62页
       ·地震动荷载的影响第62-63页
     ·余震下斜坡动响应特征分析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研究区斜坡在强震下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分析第66-101页
   ·FLAC 基本原理第66-69页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第69-75页
     ·计算剖面的选取第69页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69-70页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70-71页
     ·阻尼系数的设定第71-72页
     ·地震荷载的输入第72-74页
     ·岩土体力学参数的选取第74-75页
   ·自重下斜坡数值模拟分析第75-77页
   ·强震下斜坡数值模拟研究第77-96页
     ·强震下斜坡动力响应时程分析第78-91页
       ·位移时程分析第78-82页
       ·加速度时程分析第82-89页
       ·放大系数分析第89-91页
     ·强震下斜坡变形破裂数值模拟研究第91-96页
       ·应力应变响应分析第91-93页
       ·位移响应分析第93-95页
       ·塑性区分析第95-96页
   ·强震作用下斜坡动响应综合分析第96-99页
     ·坡度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第96页
     ·高程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第96页
     ·坡形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第96-97页
     ·坡体结构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第97-98页
     ·地震波加速度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的对比分析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6章 研究区斜坡在强震下动力稳定性分析第101-114页
   ·强震作用下斜坡岩体内的动应力分析第101-102页
   ·研究区斜坡失稳机理探讨第102-107页
     ·倾倒变形破坏发育过程及阶段的力学机理分析第103-106页
     ·倾倒变形体失稳机理探讨第106-107页
   ·斜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第107-108页
   ·研究区斜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第108-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结论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研究生学习倦怠、专业承诺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