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论文框架结构与内容 | 第11-13页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理论综述 | 第14-20页 |
·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性质 | 第14-18页 |
·生命周期假说 | 第14页 |
·叠代模型下的现收现付制模式分析 | 第14-15页 |
·叠代模型下的完全积累制模式分析 | 第15-16页 |
·部分积累制模式的分析 | 第16-18页 |
·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增长——即养老制度的物质基础问题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际国内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困境分析 | 第20-36页 |
·国际改革情况 | 第20-23页 |
·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争论 | 第20-22页 |
·世界公共养老制度的发展沿革 | 第22-23页 |
·世界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名义账户制 | 第23页 |
·国内养老保险体制面临的困境 | 第23-35页 |
·困境一:隐性债务、转轨成本及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 第23-27页 |
·困境二:体制激励不足、欠逃拒缴普遍、扩面进程艰难 | 第27-28页 |
·困境三: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 第28-31页 |
·困境四:个人账户做实试点模式的困境 | 第31-33页 |
·困境五:试点地区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管理运营的困境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记账式个人账户国际经验 | 第36-45页 |
·名义账户制的缘起和简介 | 第36页 |
·欧亚六国运行名义账户的主要优缺点分析 | 第36-38页 |
·欧亚六国名义账户制运行中的主要优点分析 | 第37页 |
·欧亚六国名义账户制运行中的局限性分析 | 第37-38页 |
·名义账户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 第38-44页 |
·名义账户制可较好解决转型成本问题 | 第38-39页 |
·名义账户制提供强大缴费动力,建立与积累制同样效果的激励机制 | 第39-42页 |
·名义账户制适合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有利于择机向完全积累制的转变 | 第42页 |
·名义账户制有良好便携性,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 | 第42-43页 |
·名义账户的透明性强,容易得到人们的信赖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我国名义账户制的设计建议及可行性研究 | 第45-58页 |
·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收益率比较 | 第45-46页 |
·中国当前适用筹资模式的考察 | 第46-50页 |
·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选择的决定——艾伦条件及经济动态效率 | 第46-47页 |
·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47-50页 |
·名义账户制对我国的定位分析 | 第50-55页 |
·完全名义账户制的体系构建 | 第50-51页 |
·模型与主要假定 | 第51-54页 |
·数值模拟 | 第54-55页 |
·中国调整型名义账户制的设计构想及可行性分析 | 第55-57页 |
·设计调整型名义账户制,即根据未来经济发展态势,调整个人账户名义账户部分与积累部分的比例,进行相机抉择,实现最终向完全积累制的转轨 | 第55页 |
·我国调整型名义账户制的设计建议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引入名义账户制的综合改革建议 | 第58-61页 |
·深化改革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第58-59页 |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管理系统 | 第58页 |
·构建中央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协作的垂直管理体制 | 第58-59页 |
·妥善管理运营短期性结余资金 | 第59页 |
·建立健全对养老保险体系运作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 第59页 |
·以立法形式确保新制度的顺利实施 | 第59-60页 |
·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名义账户结构调整及改进问题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