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的定性分析--以期待可能性为视角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亲亲相隐制度的基本研究 | 第8-12页 |
| 一、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8-9页 |
| (一) 亲亲相隐思想的提出 | 第8页 |
| (二) 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 | 第8-9页 |
|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情况 | 第9-10页 |
| (一) 西方国家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 | 第9-10页 |
| (二) 部分东欧国家中有关容隐制度的规定 | 第10页 |
| 三、亲亲相隐制度存在的利弊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问题的探讨 | 第12-19页 |
| 一、“癖马案”和“第五柏岛丸”号船长案 | 第12-13页 |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 | 第13-15页 |
|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 | 第15-17页 |
| 四、期待可能性理论在中国能否借鉴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亲亲相隐与期待可能性比较研究 | 第19-23页 |
| 一、有关人性的解读 | 第19-20页 |
| 二、亲亲相隐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相通点 | 第20-21页 |
| 三、亲亲相隐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不同之处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我国刑事立法中的相关规定及存在问题 | 第23-27页 |
| 一、我国刑事立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23-25页 |
| 二、我国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 第五章 对我国刑事法律方面的建议 | 第27-36页 |
| 一、亲属拒证权问题 | 第27-30页 |
| (一) 我国证人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7页 |
| (二) 我国强制作证义务规定的弊端 | 第27-28页 |
| (三) 确立亲属拒证权的价值 | 第28-29页 |
| (四) 亲属拒证权的构建 | 第29-30页 |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确立的相关问题 | 第30-36页 |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之争 | 第30-32页 |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判断标准 | 第32-35页 |
| (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意见 | 第35-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