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一、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第9-10页 |
二、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 | 第11-12页 |
一、不动产物权变动中所要保护的第三人类型 | 第11-12页 |
二、善意第三人与恶意第三人 | 第12页 |
第三节 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的原由 | 第12-14页 |
一、对善意第三人保护的法理依据 | 第12-13页 |
二、对第三人的保护其实是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债权主义变动模式下的第三人利益保护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下的第三人利益保护 | 第14-16页 |
一、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二、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下的第三人保护 | 第15页 |
三、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下的契据登记制 | 第15-16页 |
四、对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的简要评析 | 第16页 |
第二节 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下的第三人利益保护 | 第16-20页 |
一、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17页 |
二、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下的第三人保护 | 第17-18页 |
三、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下的权利登记制 | 第18页 |
四、对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的简要评析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下的第三人利益保护 | 第20-28页 |
第一节 物权行为理论 | 第20-26页 |
一、物权行为理论及其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二、物权行为的概念及其客观存在 | 第21-23页 |
三、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 | 第23-24页 |
四、物权行为无因性对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作用 | 第24-25页 |
五、物权行为理论的缺陷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小结 | 第26-28页 |
一、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与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的比较 | 第26-27页 |
二、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下的的权利登记制 | 第27页 |
三、对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的简要评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公示公信原则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第三人保护问题中的适用 | 第28-36页 |
第一节 公示公信原则与第三人利益保护 | 第28-32页 |
一、公示公信原则 | 第29页 |
二、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下的不动产登记公信力问题 | 第29-31页 |
三、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下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对第三人保护的作用 | 第31页 |
四、物权公示原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关系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 第32-36页 |
一、传统的善意取得制度及其理论优势 | 第32-33页 |
二、关于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讨论 | 第33-34页 |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 | 第34页 |
四、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行为理论的关系 | 第34-36页 |
第五章 从《物权法》看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 | 第36-43页 |
第一节 我国《物权法》确立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 第36-38页 |
一、从《物权法》看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特点 | 第36-38页 |
二、从《物权法》看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类型 | 第38页 |
第二节 我国《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及评析 | 第38-43页 |
一、我国《物权法》对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 | 第38-40页 |
二、对我国《物权法》立法选择的简要评析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