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传感器网络演化过程 | 第12页 |
·传感器网络的定义 | 第12-13页 |
·传感器网络的特点与应用 | 第13-16页 |
·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 | 第16-21页 |
·传感器节点定位的重要意义 | 第17页 |
·传感器节点定位概念及基本术语 | 第17-18页 |
·节点定位算法实施的两个步骤 | 第18-19页 |
·节点定位算法的评价标准 | 第19-20页 |
·节点定位技术现状及面临的技术难题 | 第20-21页 |
·其他相关技术 | 第21-22页 |
·本论文的主要目标与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论文的组织 | 第24-26页 |
2 网络体系结构 | 第26-38页 |
·传感器节点和执行器节点的功能结构 | 第26-29页 |
·传感执行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 第29-30页 |
·传感执行网络的跨层体系结构 | 第30-36页 |
·通信平面 | 第32-34页 |
·管理平面 | 第34-36页 |
·协调平面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汇聚节点的拥塞控制 | 第38-48页 |
·相关研究 | 第38-39页 |
·瓶颈网络的模型 | 第39-43页 |
·模型预测算法及其控制器 | 第43-44页 |
·拥塞节点的信道负载检测机制和开环反向拥塞信息广播机制 | 第44-45页 |
·基于优先权的源节点发送速率调节机制 | 第45页 |
·仿真及其结果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二维节点定位算法 | 第48-62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传感器节点定位算法简介 | 第49-53页 |
·免测距算法 | 第49-51页 |
·测距算法 | 第51-53页 |
·三边测量法 | 第53-54页 |
·循环三边组合测量法(ACT) | 第54-58页 |
·假设 | 第54页 |
·权重多边形、奇异组合和角度权重函数 | 第54-56页 |
·算法的实现步骤 | 第56-58页 |
·算法分析与仿真 | 第58-60页 |
·可侦测信标节点数变化对定位误差的影响 | 第58-59页 |
·测距噪声变化对定位误差的影响 | 第59-60页 |
·算法的能量利用效率分析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二维节点定位算法的改进——IACT 算法 | 第62-70页 |
·引言 | 第62页 |
·Lateration 算法 | 第62-63页 |
·IACT 算法 | 第63-66页 |
·角度权重函数 | 第63页 |
·算法的实现步骤 | 第63-66页 |
·算法分析与仿真 | 第66-68页 |
·算法复杂性分析 | 第66页 |
·数字仿真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三维节点定位算法 | 第70-78页 |
·引言 | 第70页 |
·集中式算法 | 第70-71页 |
·凸集点估计法 | 第71页 |
·多维扩展映射图法 | 第71页 |
·分布式算法 | 第71-72页 |
·边界方合法 | 第72页 |
·本地映射图法 | 第72页 |
·循环四边组合测量法(ACQ) | 第72-75页 |
·相对位置系数、最小角度和贴近距离 | 第73-75页 |
·算法实现过程 | 第75页 |
·数字仿真与验证 | 第75-76页 |
·可侦测信标节点数变化对感知误差影响 | 第75-76页 |
·测距误差变化对感知误差影响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7 基于 RSSI 的加权最小二乘节点定位 | 第78-90页 |
·引言 | 第78页 |
·相关研究 | 第78-80页 |
·基于RSSI 的加权最小二乘估计定位 | 第80-85页 |
·问题描述 | 第80页 |
·无线电传播信道衰减模型 | 第80页 |
·未知节点的最小二乘估计模型 | 第80-82页 |
·加权最小二乘定位算法 | 第82-85页 |
·算法实现的主要步骤 | 第85页 |
·分析与仿真 | 第85-88页 |
·信标节点数目对定位误差的影响 | 第86-87页 |
·节点通信半径对定位误差的影响 | 第87页 |
·信道衰减系数对定位误差的影响 | 第87页 |
·不同的权值矩阵对定位误差的影响 | 第87-88页 |
·对信道衰减系数估计的收敛性分析 | 第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8 节点能量收集方法探讨 | 第90-104页 |
·引言 | 第90页 |
·研究背景 | 第90-91页 |
·传感器节点的功率消耗 | 第91页 |
·节点能量利用方法的评价标准 | 第91-92页 |
·环境能量源及收集方法 | 第92-98页 |
·太阳能和太阳能电池 | 第92-93页 |
·振动源和使用振动能的微型发电机 | 第93-97页 |
·气流和微型气流发电机 | 第97-98页 |
·可利用人体能量源及利用方法 | 第98-102页 |
·人行走时产生的能量 | 第98页 |
·上肢运动时产生的能量 | 第98-99页 |
·人体表皮散发的热量 | 第99页 |
·人体能量压电式收集法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内容总结 | 第104-105页 |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06页 |
·展望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附录 | 第124-125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4-125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