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 第1-21页 |
1.1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第9-14页 |
1.1.1 七、八十年代美国某些产业与日本竞争的失利 | 第9-11页 |
1.1.2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政府作用的不同看法 | 第11-12页 |
1.1.3 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1.2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内企业已和国际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 第14-15页 |
1.2.2 “入世”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第15-16页 |
1.2.3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不应当强调国家意识 | 第16-17页 |
1.2.4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定义 | 第21-33页 |
2.1 不同学者的不同定义 | 第21-23页 |
2.2 对国际竞争力定义的争论 | 第23-28页 |
2.3 本论文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分类 | 第28-33页 |
2.3.1 竞争三要素 | 第28页 |
2.3.2 竞争力的定义 | 第28-29页 |
2.3.3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 | 第29-33页 |
第3章 国际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释 | 第33-50页 |
3.1 国际贸易理论关于国家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 第33-38页 |
3.1.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3-36页 |
3.1.2 新贸易理论 | 第36-38页 |
3.2 波特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 第38-45页 |
3.3 从竞争角度出发解释企业竞争力来源 | 第45-50页 |
3.3.1 马克思关于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 第45-46页 |
3.3.2 完全竞争理论的解释 | 第46页 |
3.3.3 基于现实经济生活的企业企业竞争力解释模型 | 第46-50页 |
第4章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50-75页 |
4.1 企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50-60页 |
4.1.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3页 |
4.1.2 企业竞争力三维分析模型 | 第53-60页 |
4.2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60-68页 |
4.2.1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60-62页 |
4.2.2 有竞争力产业假说 | 第62-66页 |
4.2.3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66-68页 |
4.3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68-75页 |
4.3.1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68-70页 |
4.3.2 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70-75页 |
第5章 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 | 第75-89页 |
5.1 出口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描述 | 第75-80页 |
5.2 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80-89页 |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 第80-82页 |
5.2.2 净出口(贸易收支差额)指标 | 第82-83页 |
5.2.3 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分工指数) | 第83-85页 |
5.2.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85-86页 |
5.2.5 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 | 第86-87页 |
5.2.6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 | 第87-89页 |
第6章 价格、成本、生产率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 | 第89-110页 |
6.1 价格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89-97页 |
6.1.1 价格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 第89-90页 |
6.1.2 以汇率为基础进行的价格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90-92页 |
6.1.3 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进行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92-97页 |
6.2 成本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97-102页 |
6.2.1 成本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 第97-98页 |
6.2.2 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及应用争论 | 第98-102页 |
6.3 生产率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第102-110页 |
6.3.1 生产率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6.3.2 生产率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104-110页 |
第7章 多因素综合评价:标杆测定国际竞争力 | 第110-117页 |
7.1 标杆测定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0-112页 |
7.2 标杆测定的主要功能 | 第112-113页 |
7.3 标杆测定的基本方法 | 第113-114页 |
7.4 标杆测定方法的应用 | 第114-117页 |
第8章 几个有影响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评论 | 第117-133页 |
8.1 IMD的评价方法评论 | 第117-122页 |
8.1.1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理解 | 第117页 |
8.1.2 IMD的评价理论 | 第117-118页 |
8.1.3 评价方法 | 第118-119页 |
8.1.4 IMD的评价结果 | 第119-121页 |
8.1.5 对IMD评价方法的评论 | 第121-122页 |
8.2 WEF《全球竞争力报告》评价方法的评论 | 第122-126页 |
8.2.1 WEF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理解 | 第122-123页 |
8.2.2 WEF的评价理论 | 第123-124页 |
8.2.3 评价方法 | 第124-125页 |
8.2.4 评价结果 | 第125页 |
8.2.5 对WEF的评价方法的评价 | 第125-126页 |
8.3 波特的竞争力分析方法及评论 | 第126-133页 |
8.3.1 波特的通用竞争战略 | 第126页 |
8.3.2 价值链分析企业竞争力 | 第126-128页 |
8.3.3 用产业链图表评价产业竞争力 | 第128-131页 |
8.3.4 用菱形模型分析企业竞争力 | 第131-133页 |
第9章 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应用 | 第133-144页 |
9.1 以出口位基础的评价指标的实证研究 | 第133-136页 |
9.2 钢铁企业成本的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136-140页 |
9.2.1 钢铁企业成本的变化趋势 | 第136-138页 |
9.2.2 钢铁企业成本构成比较 | 第138-139页 |
9.2.3 国外钢铁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 | 第139-140页 |
9.3 生产率的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140-144页 |
9.3.1 国家层次的生产率比较 | 第140-142页 |
9.3.2 产业层次的生产率比较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