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国民核算与企业核算的基本原理比较 | 第7-23页 |
§1.1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 第7-10页 |
§1.1.1 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 第7-8页 |
§1.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特点 | 第8-9页 |
§1.1.3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 第9-10页 |
§1.2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10-14页 |
§1.2.1 社会再生产核算表 | 第10-12页 |
§1.2.2 国民经济帐户 | 第12-13页 |
§1.2.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1.3 企业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 | 第14-18页 |
§1.3.1 微观层次上的企业核算一体化 | 第14-15页 |
§1.3.2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1.3.3 会计核算方法 | 第17页 |
§1.3.4 会计核算的特点 | 第17-18页 |
§1.4 国民经济宏观核算与企业微观核算衔接的可能性 | 第18-21页 |
§1.4.1 核算目标的比较 | 第18-19页 |
§1.4.2 核算基本概念比较 | 第19-20页 |
§1.4.3 核算表的比较 | 第20-21页 |
§1.5 会计新发展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一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企业增加值最优化模型及其决策分析 | 第23-40页 |
§2.1 增值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 第23-24页 |
§2.2 企业增加值的核算与企业增值表的编制 | 第24-29页 |
§2.2.1 企业增加值(Value-added)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2.2.2 企业增加值核算的具体方法 | 第25-27页 |
§2.2.3 增值表的编制 | 第27页 |
§2.2.4 企业增加值核算的分析应用 | 第27-29页 |
§2.3 企业的投入产出模型 | 第29-33页 |
§2.3.1 企业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第29-31页 |
§2.3.2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 第31-32页 |
§2.3.3 投入产出模型求解的条件——霍金斯—西蒙条件和索罗条件 | 第32-33页 |
§2.4 微观增值会计的最优化模型 | 第33-37页 |
§2.4.1 目标函数的选取——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增加值最大化之比较 | 第33-35页 |
§2.4.2 约束条件的确定——从企业的增值会计模型到投入产出模型 | 第35-36页 |
§2.4.3 企业增加值最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2.5 企业柔性决策支持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分析 | 第37-39页 |
§2.5.1 企业产品结构化的柔性决策支持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2.5.2 决策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38-39页 |
第二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企业经济帐户体系的建立 | 第40-53页 |
§3.1 建立企业经济帐户体系的思路 | 第40页 |
§3.2 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果 | 第40-43页 |
§3.2.1 资产负债表 | 第40-41页 |
§3.2.2 损益表 | 第41-42页 |
§3.2.3 财务状况变动表 | 第42-43页 |
§3.3 企业经济帐户体系的内容 | 第43-51页 |
§3.3.1 企业生产帐户 | 第43-45页 |
§3.3.2 企业收入支出帐户 | 第45-47页 |
§3.3.3 企业储蓄与投资帐户 | 第47-48页 |
§3.3.4 企业资产负债帐户 | 第48-51页 |
§3.4 企业部门帐户的建立 | 第51-52页 |
第三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宏微观核算一体化的经济分析 | 第53-67页 |
§4.1 微观核算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的基础数据 | 第53-54页 |
§4.1.1 宏观增加值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 第53页 |
§4.1.2 宏观增值表的编制 | 第53-54页 |
§4.2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模型——宏观投入产出模型 | 第54-60页 |
§4.2.1 应用投入产出模型中假设条件的有效性 | 第54-55页 |
§4.2.2 价值型的投入产出综合平衡表 | 第55-57页 |
§4.2.3 基本的平衡关系式 | 第57-59页 |
§4.2.4 宏观增值表与投入产出模型之间的联系 | 第59-60页 |
§4.3 宏观经济分析 | 第60-64页 |
§4.3.1 投入产出模型的系数体系 | 第60-62页 |
§4.3.2 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 | 第62-63页 |
§4.3.3 宏微观核算一体化对国民经济计划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 第64-66页 |
第四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