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缩略语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 ·链霉菌简介 | 第9-10页 |
|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 第10-16页 |
| ·链霉菌基因组的遗传不稳定性 | 第16-18页 |
| ·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10-22简介 | 第18-22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7页 |
| ·实验用菌株 | 第22-23页 |
| ·实验用质粒 | 第23-24页 |
| ·培养基和化学试剂 | 第24-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 ·5102-Ⅲ号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定位 | 第37-46页 |
| ·10-22及其衍生菌株5102-Ⅲ号抗生素活性的检测 | 第37-40页 |
| ·5102-Ⅲ号素合成阻断株染色体的VspI酶切带谱分析 | 第40-42页 |
| ·5102-Ⅲ号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初步定位 | 第42-4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6页 |
| ·5102-Ⅲ号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 第46-54页 |
| ·300染色体片段的步移 | 第46-48页 |
| ·5102-Ⅲ号抗生素基因簇缩小定位的尝试 | 第48-49页 |
| ·300kb定域置换质粒的构建及向10-22的接合转移 | 第49-50页 |
| ·300kb区域柯斯质粒的异源表达 | 第50-5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总结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