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煤论文

陕北吴堡矿区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赋存规律及资源潜力预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煤层气的概念第10页
   ·选题背景第10-13页
     ·利用煤层气资源的意义第10-11页
     ·世界煤层气勘探开发简史第11页
     ·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简史及现状第11-13页
   ·选题的意义第13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13-14页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研究思路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6-40页
   ·交通地理位置第16-17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17-20页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第17-20页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第20页
   ·地层第20-34页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_2m)第26页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_2b)第26页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_3t)第26-29页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第29-32页
     ·二叠系下—上统石盒子组(P_(1-2)sh)第32-33页
     ·二叠系上统—三叠纪下统孙家沟组(P_2-T_1S)第33页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_1l)第33-34页
     ·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T_1h)第34页
     ·第四系(Q)第34页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第34-38页
     ·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系第34-35页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35-38页
     ·隔水层第38页
   ·构造第38-40页
     ·断层第38-39页
     ·节理第39-40页
第三章 煤系地层第40-56页
   ·成煤期沉积环境第40-43页
     ·晚石炭世本溪期第40页
     ·晚石炭太原期第40-43页
     ·早二叠世山西期第43页
   ·各煤层特征分述第43-50页
     ·s3号煤层第43-48页
     ·s2号煤层第48页
     ·s1号煤层第48-49页
     ·t3号煤层第49页
     ·t1 ~上号煤层第49页
     ·t1号煤层第49-50页
   ·煤层对比第50-52页
     ·煤层对比方法及依据第50-52页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第52-56页
     ·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第52-54页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54-56页
第四章 影响煤层气赋存的因素第56-66页
   ·煤层气的成因第56-58页
     ·原生生物气生成阶段第57页
     ·热降解气生成阶段第57页
     ·热裂解气生成阶段第57-58页
     ·次生生物气生成阶段第58页
   ·煤的变质作用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58-59页
     ·煤变质作用与煤层气体生成的关系第58页
     ·煤变质作用对煤储集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煤层煤岩变质特征第59页
   ·煤的显微组分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59-60页
     ·显微组分的成分、含量及变质程度决定煤层气的含量第59页
     ·研究区各煤层显微主分特征第59-60页
   ·煤层孔隙对煤层气的影响第60页
   ·煤层展布特征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0-61页
     ·煤层展布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0-61页
     ·研究区煤层展布特征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1页
   ·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1-62页
     ·成煤前构造控制作用的影响第61页
     ·成煤后构造控制作用的影响第61-62页
   ·煤层埋深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2-63页
     ·埋深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2页
     ·研究区煤层埋深特征第62-63页
   ·煤层顶底板性能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3页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第63-66页
     ·煤层气的保存与逸散第63-64页
     ·煤层气的运移与富集第64-66页
第五章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第66-72页
   ·煤层气资源量的定义第66页
   ·煤层气资源潜力的预测第66-71页
     ·计算方法第66页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各参数的确定第66-71页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量估算第71页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的评价结论第71-72页
     ·具有很大的煤层气资源潜力第71-72页
结论第72-73页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麦在汞镉污染土壤中的生理特性及对汞镉吸收规律研究
下一篇:混沌时间序列在建筑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