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一、引言 | 第8-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3.从前人相关研究现状看本文研究 | 第14-15页 |
| 二、鼓励性行为及其类型 | 第15-21页 |
| (一)鼓励性行为的内涵 | 第15页 |
| (二)鼓励性行为的类型 | 第15-21页 |
| 1.按照鼓励行为的方式分类 | 第15-18页 |
| 2.按照鼓励行为的内容分类 | 第18-19页 |
| 3.按照鼓励行为的对象分类 | 第19页 |
| 4.按照鼓励性行为的实施情景分类 | 第19页 |
| 5.按照鼓励行为的有效程度分类 | 第19-21页 |
| 三、对泰汉语教学教师鼓励性行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36页 |
| (一)调查总体情况 | 第21-23页 |
|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21-22页 |
| 2.鼓励性行为实施的总体情况 | 第22-23页 |
| (二)教师鼓励性行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36页 |
| 1.教师的鼓励不够真诚和热情 | 第23-24页 |
| 2.教师的鼓励频次偏少 | 第24-25页 |
| 3.鼓励方式单一并且缺乏变化和创新 | 第25-28页 |
| 4.鼓励情景过于局限 | 第28-30页 |
| 5.鼓励内容不够全面和具体 | 第30-33页 |
| 6.教师的鼓励无法准确传达 | 第33-35页 |
| 7.鼓励性行为不够及时 | 第35-36页 |
| 四、对泰汉语教学教师鼓励性行为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 (一)教师缺乏充足和系统的理论指导 | 第36页 |
| (二)教师素养有待进一步高 | 第36-37页 |
| (三)教师缺乏对鼓励性行为的正确认识 | 第37页 |
| (四)教师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准确把握 | 第37-38页 |
| (五)教师对教学节奏和内容的把控能力有待高 | 第38页 |
| (六)教师缺乏反思和创新精神 | 第38页 |
| (七)海外教师面临工作量大和不适应等多重压力 | 第38-39页 |
| 五、对泰汉语教学中改进教师鼓励性行为的对策 | 第39-48页 |
| (一)热爱学生并真诚热情地实施鼓励 | 第39页 |
| (二)灵活且有差异性地实施鼓励 | 第39-42页 |
| 1.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实施有差异性的鼓励 | 第39-40页 |
| 2.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学习者实施不同侧重的鼓励 | 第40-42页 |
| (三)把握好鼓励的可信度和力度 | 第42页 |
| (四)把握好鼓励的密度 | 第42-43页 |
| (五)重视实施多元化的鼓励 | 第43-44页 |
| 1.鼓励方式 | 第43页 |
| 2.鼓励内容 | 第43-44页 |
| 3.鼓励主体 | 第44页 |
| 4.鼓励情景 | 第44页 |
| 5.鼓励语言 | 第44页 |
| (六)抓住鼓励的最佳时机 | 第44-45页 |
| (七)高教师素养和教学热情 | 第45-46页 |
| 1.高教师自身师德 | 第45页 |
| 2.高教师专业素养 | 第45页 |
| 3.优化教师鼓励语言 | 第45-46页 |
| (八)树立正确的鼓励观念并加强鼓励训练 | 第46页 |
| (九)加强鼓励性行为的反思和创新 | 第46-48页 |
| 六、结语 | 第48-49页 |
| 注释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1:对泰汉语教学的教师鼓励性行为实施情况的教师访谈 | 第52-53页 |
| 附录2:对泰汉语教师鼓励性行为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 | 第53-56页 |
| 附录3:对泰汉语教师鼓励性行为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