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企业价值链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为什么要通过价值链方法开展研究 | 第13页 |
·为什么要研究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价值链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价值链研究现状 | 第17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价值链理论 | 第22-24页 |
·价值链的定义 | 第22-23页 |
·波特价值链模型 | 第23-24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6页 |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 第24-26页 |
·本文关于利益相关者内涵的界定 | 第26页 |
·价值工程理论 | 第26-27页 |
·价值工程的定义 | 第26-27页 |
·价值的计算方法和提升途径 | 第27页 |
·本文对价值工程方法的运用 | 第27页 |
·本文研究理论架构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企业价值链价值体系模型的研究 | 第30-54页 |
·7W价值体系模型的提出 | 第30-31页 |
·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 | 第31-33页 |
·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 | 第31-32页 |
·两种价值在企业价值链上增值方式 | 第32-33页 |
·利益相关者价值在价值链上增值和传递 | 第33-39页 |
·利益相关者价值内涵分析 | 第34-35页 |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关系 | 第35-37页 |
·利益相关者与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价值关系 | 第37-39页 |
·企业核心价值─知识价值的传递和增值研究 | 第39-43页 |
·企业价值链中知识涵义和构成 | 第39-41页 |
·企业价值链中知识价值驱动因素模型 | 第41-42页 |
·企业价值链中知识价值传递和增值的研究 | 第42-43页 |
·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分析 | 第43-53页 |
·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 | 第44-51页 |
·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的同向性和非同向性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企业价值链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54-71页 |
·基于价值工程的企业价值链评价体系 | 第54-57页 |
·价值工程(VE)成为企业价值链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 第54-55页 |
·VE方法功能改进 | 第55-56页 |
·评价体系设计 | 第56-57页 |
·构建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企业功能框架 | 第57-58页 |
·企业整体功能评价 | 第58-63页 |
·建立整体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62页 |
·确定评价指标值 | 第62页 |
·整体功能的模糊评价模型 | 第62-63页 |
·结果评价 | 第63页 |
·职能部门功能价值评价 | 第63-66页 |
·职能部门功能评分,计算其功能指数 | 第64-65页 |
·计算出职能部门的成本指数 | 第65页 |
·职能部门的功能价值评价 | 第65-66页 |
·实例分析 | 第66-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企业价值链的优化 | 第71-83页 |
·战略层面进行优化 | 第71-76页 |
·战略理念,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 第71-72页 |
·系统思考,价值链向“两端”延伸 | 第72-74页 |
·从内到外,内部价值链驱动外部价值链 | 第74-75页 |
·以隐促显,隐性价值链统治显性价值链 | 第75-76页 |
·流程层面进行优化 | 第76-80页 |
·以增加价值产出作为流程优化的标准 | 第76-78页 |
·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优化 | 第78页 |
·流程优化体系的架构 | 第78-79页 |
·模板化流程管理与设计 | 第79-80页 |
·信息化层面进行优化 | 第80-82页 |
·以SOA系统架构作为信息化层面的提升手段 | 第80-81页 |
·以SOA信息平台为依托,对流程进行统筹管理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实例研究─卷烟商业企业营销运作模式价值链优化 | 第83-90页 |
·项目背景 | 第83页 |
·价值链优化策略 | 第83-85页 |
·具体分析及实施 | 第85-89页 |
·消费市场,价值链驱动环节 | 第85-86页 |
·零售终端,价值链战略要地 | 第86-87页 |
·工商协同,价值链取向要求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90-93页 |
·全文回顾 | 第90页 |
·全文结论 | 第90页 |
·后续工作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