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四) 研究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信任与警民关系 | 第21-35页 |
第一节 信任的基本范畴 | 第21-23页 |
(一) 信任的概念 | 第21页 |
(二) 信任的分类 | 第21-22页 |
(三) 信任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警民关系的基本范畴 | 第23-31页 |
(一) 警民关系的概念 | 第23-25页 |
(二) 警民关系的内涵 | 第25-28页 |
(三) 警民关系的要素 | 第28-30页 |
(四) 警民关系的属性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警民信任 | 第31-35页 |
(一) 警民信任的前提是忠实可靠 | 第31-32页 |
(二) 警民信任的基础是认识理解 | 第32页 |
(三) 警民信任的条件是满足需要 | 第32-33页 |
(四) 警民信任的源泉是实践活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我国警民关系的变迁 | 第35-43页 |
第一节 我国警民关系发展概述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我国警民关系现状的具体表现 | 第37-38页 |
(一) 认同感下降 | 第37页 |
(二) 配合度下降 | 第37-38页 |
(三) 冲突加剧 | 第38页 |
第三节 造成我国警民关系现状的原因 | 第38-43页 |
(一) 公安机关方面的原因 | 第38-40页 |
(二) 人民群众方面的原因 | 第40-41页 |
(三) 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社区警务与警民关系重建 | 第43-52页 |
第一节 社区警务的基本范畴 | 第43-45页 |
(一) 社区警务的概念 | 第43-44页 |
(二) 社区警务的内涵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社区警务与其他警务的区别 | 第45-48页 |
(一) 警察职责定位不同 | 第45页 |
(二) 警务权力分配不同 | 第45-46页 |
(三) 警务运行机制不同 | 第46页 |
(四) 警务机制衡量不同 | 第46-47页 |
(五) 警务构建方向不同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社区警务中的警民合作 | 第48-49页 |
(一) 警民合作的概念 | 第48页 |
(二) 警民合作的内容 | 第48-49页 |
第四节 我国推行社区警务的优势——派出所工作 | 第49-52页 |
(一) 警务模式一致 | 第50页 |
(二) 警务模式相似 | 第50页 |
(三) 警务内容一致 | 第50-51页 |
(四) 警务方向一致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上海公安改善警民关系的具体实践 | 第52-59页 |
第一节 上海社区警务的发展历程 | 第52-55页 |
(一) 我国警务模式的演进 | 第52-54页 |
(二) 上海社区警务的发展 | 第54-55页 |
第二节 社区警务改善警民关系的典型案例 | 第55-59页 |
(一) 调解纠纷型 | 第55-57页 |
(二) 治安改造型 | 第57-58页 |
(三) 内部挖潜型 | 第58-59页 |
第六章 重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增进警民信任 | 第59-68页 |
第一节 积极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增进警民信任的源泉 | 第59-60页 |
(一) 积极发挥社区内非警方组织作用 | 第59页 |
(二) 进一步完善社区警务制度 | 第59-60页 |
(三) 创新综合治理模式 | 第60页 |
第二节 建设高素质的警察队伍——增进警民信任的前提 | 第60-64页 |
(一) 创新管理机制 | 第60页 |
(二)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 第60-61页 |
(三) 规范和完善培训制度 | 第61-62页 |
(四) 建立健全公安保障体系 | 第62-63页 |
(五) 构建和塑造警察文化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增进警民信任的基础 | 第64-68页 |
(一) 媒体公关 | 第64-65页 |
(二) 社区公关 | 第65-66页 |
(三) 危机公关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注释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