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部门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13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研究的总体思路第11-13页
     ·研究对象第11-12页
     ·研究目标第12页
     ·研究程序第12-13页
2 职业倦怠相关研究述评第13-22页
   ·职业倦怠的界定第13-15页
     ·职业倦怠的概念第13-14页
     ·职业倦怠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14-15页
       ·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第14页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第14-15页
       ·职业倦怠与过劳第15页
   ·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第15-20页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第15-19页
       ·Maslash 职业倦怠的三维度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第15-17页
       ·Maslach 理论的扩展第17-18页
       ·Moore 的工作倦怠结果归因模型第18-19页
     ·国内相关研究第19-20页
   ·本文的研究假设第20-22页
3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第22-32页
   ·个案访谈第22-23页
   ·问卷调查第23-25页
     ·问卷概况第23-25页
       ·职业倦怠调查量表第23-24页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工作满意度调查量表第24-25页
     ·样本情况说明第25页
   ·统计分析第25-32页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水平分析第26-27页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分布情况第27-32页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第27-28页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第28-29页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职务差异第29-30页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学历差异第30-32页
4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分析第32-43页
   ·个人因素第32-34页
     ·人口学变量第32-33页
     ·个体期望第33-34页
   ·职业因素第34-36页
     ·工作负荷第34-35页
     ·角色认知第35页
     ·工作控制感第35-36页
     ·工作挑战性第36页
   ·组织因素第36-38页
     ·领导者的管理水平第37页
     ·人际关系第37-38页
     ·沟通渠道第38页
   ·制度因素第38-43页
     ·培训制度第39-40页
     ·晋升制度第40页
     ·流动机制第40-41页
     ·考核制度第41-43页
5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第43-51页
   ·个体层面第43-45页
     ·认识自我第43-44页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第44页
     ·适应环境第44-45页
     ·自我调节第45页
   ·组织层面第45-48页
     ·运用心理契约第45-46页
     ·领导者的管理沟通艺术第46页
     ·合作性的同事关系第46页
     ·畅通的沟通渠道第46-47页
     ·参与式管理第47页
     ·工作设计与再设计第47-48页
   ·制度层面第48-51页
     ·完善培训制度第48-49页
     ·建立公平的晋升制度第49页
     ·完善人员流动机制第49-50页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56页
附录第56-59页
详细摘要第59-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264硬件编码器的关键技术和DSP转码器实现
下一篇:近红外光谱和磁化率在金矿预测中的应用--以内蒙古毕力赫金矿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