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概述 | 第11-21页 |
一、民事证据收集的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 主体 | 第12页 |
(二) 客体 | 第12-13页 |
二、民事证据收集的原则 | 第13-14页 |
(一) 民事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原则 | 第13页 |
(二) 民事证据收集的及时性原则 | 第13页 |
(三) 民事证据收集的真实性原则 | 第13-14页 |
三、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4-18页 |
(一) 公正角度 | 第14-15页 |
(二) 诉讼模式角度 | 第15-16页 |
(三) 协作查明事实义务角度 | 第16-17页 |
(四) 真实陈述义务角度 | 第17-18页 |
四、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经济分析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21-30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 第21-24页 |
(一) 美国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 第21-23页 |
(二) 英国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 第23-24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 第24-28页 |
(一) 德国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 第24-25页 |
(二) 法国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 第25-26页 |
(三) 日本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 | 第26-28页 |
三、两大法系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概况 | 第30-40页 |
一、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立法沿革和现状 | 第30页 |
二、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司法沿革和现状 | 第30-35页 |
(一) 最高院的相关规定 | 第30-32页 |
(二) 地方法院的相关规定 | 第32-35页 |
三、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一) 现行民事证据收集的法律规定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 | 第35页 |
(二) 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审前程序 | 第35-36页 |
(三) 民事证据收集主体之间定位不清 | 第36页 |
(四) 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缺乏程序保障 | 第36-38页 |
四、对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一) 法制文化方面的原因 | 第38页 |
(二) 诉讼模式方面的原因 | 第38页 |
(三) 法律规定方面的原因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 | 第40-48页 |
一、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架构 | 第40-43页 |
(一) 以法律形式完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保留证据提供义务 | 第40-41页 |
(二) 结合证据交换,实行证据开示制度 | 第41-42页 |
(三) 保留法官协助取证,界清当事人和法院的关系 | 第42-43页 |
二、民事证据收集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3-48页 |
(一) 实行调查令制度 | 第43-46页 |
(二) 建立笔录证言制度 | 第46页 |
(三) 建立当事人陈述收集制度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