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7页 |
1、导论 | 第7-12页 |
1·1: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7-10页 |
1·2:研究方法与材料的选择 | 第10-11页 |
1·3:研究的问题与思路 | 第11-12页 |
2、《明人肖像册页》、《徐光启夫妇像》图像比较引发的问题 | 第12-31页 |
2·1:《明人肖像册页》中的异域图像风格 | 第12-15页 |
2·2:《明人肖像册页》时代中的传教士与西画传播 | 第15-20页 |
2·3:《明人肖像册页》之外:《徐光启夫妇像》 | 第20-23页 |
2·4:传教士入华时代下的波臣画派 | 第23-31页 |
3、如意馆、"御容像"与清代新院体画中的图像新风 | 第31-56页 |
3·1:从一幅清代人物肖像画到院体巨制《康熙南巡图》 | 第31-38页 |
3·2:清宫新风与宫廷传教士画家 | 第38-48页 |
3·3:御容像与如意馆 | 第48-51页 |
3·4:西画教学与普及背景下的清宫新风 | 第51-56页 |
4、海上人物新风:多元混融的视觉审美 | 第56-72页 |
4·1:《高邕之小像》的背后:任伯年人物肖像画的新取向 | 第56-60页 |
4·2:任氏新风的背后——土山湾教会学堂 | 第60-64页 |
4·3:服务对象的转变与风格选择 | 第64-68页 |
4·4:雅俗共赏——文化混融的趣味选择 | 第68-72页 |
结论:传教士影响下人物画风格选择的阶段性及其原则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