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移动IPv6概述 | 第17-31页 |
·移动IP简介 | 第17-18页 |
·移动IPv4简介 | 第18-19页 |
·移动IPv4的功能实体 | 第18页 |
·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 | 第18页 |
·移动IPv4的基本操作过程 | 第18-19页 |
·移动IPv6基本原理 | 第19-25页 |
·IPv6协议和移动IPv6协议 | 第19-22页 |
·移动IPv6的基本术语 | 第22-23页 |
·移动IPv6的数据结构 | 第23页 |
·移动IPv6的基本操作 | 第23-24页 |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比较 | 第24-25页 |
·移动IPv6的切换 | 第25-31页 |
·切换分类 | 第26-27页 |
·关键技术 | 第27-29页 |
·切换时延分析 | 第29-31页 |
第3章 分级移动IPv6研究与分析 | 第31-40页 |
·分级移动IPv6简介 | 第31-32页 |
·HMIPv6对标准移动IPv6和邻居发现机制的扩展 | 第32-33页 |
·对标准移动IPv6的扩展 | 第32页 |
·对IPv6邻居发现机制的扩展 | 第32-33页 |
·HMIPv6协议的基本操作 | 第33-35页 |
·移动节点的操作 | 第33-34页 |
·移动锚点的操作 | 第34-35页 |
·家乡代理的操作 | 第35页 |
·通信节点的操作 | 第35页 |
·微移动和宏移动 | 第35-37页 |
·微移动时的切换过程 | 第35-36页 |
·宏移动时的切换过程 | 第36-37页 |
·DAD检测对HMIPv6切换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DAD检测过程 | 第37页 |
·DAD检测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DAD检测对HMIPv6切换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4章 HMIPv6中基于MLD的DAD检测机制 | 第40-53页 |
·当前DAD检测的不足之处 | 第40页 |
·MLD协议研究 | 第40-45页 |
·MLD简介 | 第40页 |
·MLD消息格式 | 第40-42页 |
·IPv6组播相关内容 | 第42-45页 |
·移动IPv6组播技术 | 第45-46页 |
·远程签署RS | 第45-46页 |
·双向隧道BT | 第46页 |
·一种改进的基于MLD的DAD检测机制 | 第46-50页 |
·基于MLD的DAD检测机制的理论可行性 | 第46-47页 |
·FHSR算法 | 第47-49页 |
·算法描述 | 第49-50页 |
·微移动方案描述 | 第50-51页 |
·宏移动方案描述 | 第51-53页 |
第5章 性能测试 | 第53-60页 |
·NS-2仿真平台简介 | 第53-54页 |
·NS-2对IPv6的支持 | 第54页 |
·对FHMIP模块的修改 | 第54-56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仿真结果分析讨论 | 第57-60页 |
·切换延时分析比较 | 第57-58页 |
·组播服务中断时间分析比较 | 第58页 |
·组播树重构率分析比较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