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概述 | 第16-19页 |
|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概念 | 第16页 |
|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 第18-19页 |
| ·与地基有关的震害举例 | 第19-20页 |
| ·本文的工作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时程分析方法及动力方程求解 | 第21-25页 |
| ·时程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上部结构动力方程 | 第21页 |
| ·上部结构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 ·动力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22-25页 |
| ·威尔逊θ法(Wilson-θ法) | 第22-23页 |
| ·纽马克-β法(Newmark-β法)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动力本构模型及地动力刚度阻尼计算 | 第25-33页 |
| ·构件恢复力特性曲线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 ·双线型模型 | 第25页 |
| ·退化双线型模型 | 第25-26页 |
| ·退化三线型模型 | 第26页 |
| ·土的动力本构模型 | 第26-29页 |
| ·土的基本动力本构模型 | 第26-28页 |
| ·土的组合动力本构模型 | 第28-29页 |
| ·地动力刚度阻尼计算 | 第29-33页 |
| ·田冶见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Newmark和Rosenbluth计算方法 | 第30页 |
| ·常集总参数法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建立 | 第33-37页 |
| ·土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 ·不同分析模型分析 | 第33页 |
| ·Canny软件介绍 | 第33-34页 |
| ·土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 ·桩—土—上部结构耦合体系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 ·桩—土—上部结构耦合体系模型 | 第35-36页 |
| ·计算程序编写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分析结果 | 第37-56页 |
| ·不同场地土的影响 | 第37-42页 |
| ·不同场地土情况下体系的自振频率及周期 | 第37-38页 |
| ·不同场地土情况下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 | 第38-39页 |
| ·不同场地土情况下的楼层剪力和弯矩 | 第39-40页 |
| ·不同场地土情况下相互作用体系能量 | 第40-42页 |
| ·地震波输入强度的影响 | 第42-46页 |
| ·不同地震波强度时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 | 第42-43页 |
| ·不同地震波强度时的楼层剪力和弯矩 | 第43-44页 |
| ·不同地震波强度时相互作用体系能量 | 第44-46页 |
| ·基础埋深的影响 | 第46-50页 |
| ·不同基础埋深时体系的自振频率及周期 | 第46页 |
| ·不同基础埋深时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 | 第46-48页 |
| ·不同基础埋深时的楼层剪力和弯矩 | 第48-49页 |
| ·不同基础埋深时相互作用体系能量 | 第49-50页 |
| ·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 | 第50-54页 |
| ·不同上部结构刚度时体系的自振频率及周期 | 第50-51页 |
| ·不同上部结构刚度时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 | 第51-52页 |
| ·不同上部结构刚度时的楼层剪力和弯矩 | 第52-53页 |
| ·不同上部结构刚度时相互作用体系能量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分析结果 | 第56-59页 |
| ·考虑相互作用情况下,耦合体系上部结构的地震动反应情况 | 第56-57页 |
| ·耦合体系地基土反应情况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 ·本文工作的总结 | 第59-61页 |
| ·研究工作过程 | 第59-60页 |
| ·本文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