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前言 | 第7页 |
二、我国汽车业整体状况 | 第7-12页 |
(一) 我国汽车产量不断攀升 | 第7-9页 |
(二) 我国汽车业的工业贡献 | 第9-11页 |
(三) 我国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 第11-12页 |
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汽车业的影响 | 第12-17页 |
(一)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 | 第12-14页 |
(二) 贸易与服务限制的取消 | 第14页 |
(三) 外国投资方面限制的取消 | 第14页 |
(四) 我国汽车产品的进出口状况 | 第14-17页 |
(五) 我国汽车业入世对效应总析 | 第17页 |
四、我国汽车产业比较优势的测度 | 第17-20页 |
(一) 汽车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 第17-18页 |
(二) 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 第18-20页 |
(三) 相关结论 | 第20页 |
五、我国汽车产业的比较劣势 | 第20-22页 |
(一) 汽车业投资相对缺乏,研发能力薄弱 | 第20页 |
(二) 汽车企业不具有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度低 | 第20-21页 |
(三) 自有品牌不发达 | 第21-22页 |
六、我国汽车产业的后发优势分析 | 第22-30页 |
(一) 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优势 | 第22页 |
(二) 产业发展环境优势 | 第22-23页 |
(三) 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优势 | 第23-25页 |
(四) 资本投资优势 | 第25-28页 |
(五) 劳动力资源优势 | 第28-29页 |
(六) 技术转移对象的区位优势 | 第29-30页 |
七、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策略 | 第30-33页 |
(一) 加强汽车产品开发能力的培养,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 第30页 |
(二) 加强企业集团化建设,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 第30-31页 |
(三) 完善政府的作用 | 第31-32页 |
(四) 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 第32页 |
(五) 鼓励汽车消费,培育汽车市场 | 第32页 |
(六) 提升我国汽车服务贸易体系 | 第32页 |
(七) 加快发展零部件工业 | 第32-33页 |
八、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