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 低毒性菌株的发现及历史 | 第14页 |
2 低毒性菌株的特性 | 第14页 |
3 低毒性、低毒株的获得 | 第14-16页 |
·从病毒危害严重的田间植株中获得 | 第14页 |
·通过高温处理获得低毒苗 | 第14-15页 |
·用化学诱变获得低毒株系 | 第15页 |
·采用人工诱变处理 | 第15页 |
·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获得 | 第15-16页 |
4 低毒菌株在真菌病害上的应用 | 第16-18页 |
5 低毒菌株在病毒病上的应用 | 第18-20页 |
6 低毒菌株在细菌病害上的应用 | 第20页 |
7 诱导抗性机理的研究 | 第20-21页 |
·组织病理学机制 | 第20-21页 |
·生理生化机制 | 第21页 |
·分子生物学机理 | 第21页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1-23页 |
引言 | 第23-25页 |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实验内容和目标 | 第24-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1 材料 | 第25页 |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供试诱变的菌株 | 第25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5页 |
·供试苹果 | 第25页 |
·酶活性测定主要试剂 | 第25页 |
·生化物质含量测定主要试剂 | 第2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32页 |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筛选 | 第25-26页 |
·等离子注入筛选苹果炭疽菌的低毒性菌株 | 第25-26页 |
·磁场照射筛选苹果炭疽菌的低毒性菌株 | 第26页 |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病效果测定 | 第26-27页 |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27-28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页 |
·致死温度和时间测定 | 第28页 |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第28页 |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致病机制研究 | 第28-29页 |
·活体外炭疽菌细胞壁降解酶的培养和提取 | 第28页 |
·催病组织中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 | 第28页 |
·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活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羧甲基纤维素酶(C_x)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的菌株与寄主互作的生理机制的研究 | 第29-32页 |
·接种方法 | 第29页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 第29-30页 |
·寄主主要防御酶的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1 低毒性菌株的筛选 | 第32-34页 |
·离子注入法筛选的低毒性菌株 | 第32页 |
·磁场诱变筛选的低毒性菌株 | 第32-34页 |
2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 | 第34-36页 |
·先接低毒性菌株后接强毒性菌株的控病效果 | 第34页 |
·不同比例混合接种的控病效果 | 第34-35页 |
·先接强毒性菌株后接低毒性菌株的控病效果 | 第35-36页 |
3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第36-42页 |
·温度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6-37页 |
·pH值对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1页 |
·致死温度和时间测定 | 第41页 |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第41-42页 |
4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 第42-45页 |
·活体外炭疽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 第42-43页 |
·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的变化 | 第43-45页 |
5 苹果果实接种低毒性菌株部分酶活性的变化 | 第45-48页 |
·苹果果实感染炭疽菌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45页 |
·苹果果实感染炭疽菌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第45-46页 |
·苹果果实感染炭疽菌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 | 第46页 |
·苹果果实感染炭疽菌后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47页 |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3页 |
1 低毒菌株的筛选和控病效果 | 第48页 |
2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48-49页 |
3 苹果炭疽菌低毒性菌株的致病机制 | 第49-51页 |
4 苹果接种低毒性菌株的生化机制 | 第51-53页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 第51页 |
·寄主主要防御酶 | 第51-52页 |
·糖类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1 低毒菌株的筛选和控病效果 | 第53页 |
·低毒菌株的筛选 | 第53页 |
·低毒性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的控病效果 | 第53页 |
2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53-54页 |
3 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接种苹果引起酶活性变化的比较 | 第54页 |
·活体外低毒菌株和强毒菌株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 第54页 |
·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 第54页 |
4 苹果对炭疽菌的抗性机制研究 | 第54-56页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 第54页 |
·寄主主要防御酶 | 第54-55页 |
·与寄主抗性有关的生化物质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